阅读历史 |

第453章 再不打赵云就打不着了(1 / 2)

加入书签

公孙度雄踞海东,坐拥胡汉士庶二百余万人口,麾下兵力自然也是不弱的。

历史上三十年后、司马懿讨伐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时。司马懿出兵四万,结果遇到了公孙渊本土内线作战的部队近二十万人。以司马懿之能,也只能持重围困,稳扎稳打,不敢堆人命强攻。

这倒不是说历史上曹魏的国力不强、拿不出更多兵力。而是古代千里远征,后勤难度太大,司马懿走辽西走廊进兵,需要的后勤辅兵损耗,就远大于一线战兵了。最终能在前线维持四万战兵,也就不足为奇。

如今赵云攻打公孙度,可以调度的兵力人数,自然也是远少于公孙度的——这同样不代表刘备阵营实力不够,而是远征军和内线作战一方,动员能力上的差距,可谓天差地别。

公孙度是本土作战,而且是守卫家园的生死之战,稍作动员一下,就能把冬季农闲的民间丁壮都拉起来。

最终,公孙度动员起了十五万战兵。不过公孙家在朝鲜半岛的乐浪郡和刚占领的韩濊地区带方郡,加起来还要占用至少两万人留守,不能再少了,再少的话那些刚被压服的三韩部族就会重新起来反抗。

另外,在刚打下来的高句骊故都周边,也要留两三万人提防,否则高句骊也是有可能卷土重来、威胁襄平的。

最后还要在襄平和其他战略要地留兵防守,再考虑到集结部队所需的时间。

这些林林总总都扣掉后,公孙度短时间内能拉到辽隧昌黎一线的援军,也就五六万人。如果战事能拖到腊月,公孙度或许能再多调度两万人,让前线部队达到七八万之数。

可惜公孙度已经等不得这么久了,他十一月初四得到的急报,初五便做出决策,只花了四五天紧急集结部队,初十就带着第一批四万人的援军顺辽河而下。

船队航行行军六天,十六日抵达辽河口,立刻派出斥候哨探,了解昌黎前线的最新情况。同时稳扎稳打加固营垒、扩建驻地,等后续部队陆续抵达。

估计到十一月下旬,辽河口的辽隧大营,公孙度军可以增加到五万。到腊月上旬,能达到六万。后续还能以每十天增加集结一万人的速度,持续增兵一个月左右。

……

公孙度的主力援军,终于被调动了出来。过去十天一直在昌黎城下扎营围困的赵云,当然也有时刻关注敌方援军的动向。

所以他第一时间就掌握了敌情,甚至还能大致估摸出公孙度援军的人数规模。

赵云围攻的昌黎城,大致相当于后世的锦州,但并不在锦州市区,而是后世锦州北郊的义县一带。昌黎以南还有一座县城徒河,才是位于后世锦州的城南、刚好卡在大小凌河的入海口处。

公孙度军抵达的辽隧大营,则是在辽河口,但那地方又要比后世的辽河口偏北一些——

主要是因为未来两千年里,辽河带来的大量泥沙淤积,导致辽河口不断往南延伸,把渤海湾北岸的一部分土地变成了陆地。

而汉朝的时候,这些地方还没被填成陆地,海岸线自然要往北退缩几十里远。后世的辽河口位于营口,汉朝的辽河口,则位于后世的盘锦北郊。

所以公孙度的辽隧大营,距离赵云在昌黎城外的围城营地,也就不到一百里的距离,骑兵一天就能赶到。

得知公孙度已经进兵到距离自己只剩一百里、随后转入防守观望姿态,赵云便招来主要部将、幕僚,商讨对策:

“公孙度已亲率援军至辽隧,但他还是不敢渡过辽河主动进攻我军,应该是想近距离观察我军,看昌黎是否有危险。若是我军无力攻破昌黎,守军并没有覆灭危险,公孙度就会继续观望消耗我们。

只有昌黎岌岌可危时,他才会真的下定决心,渡过辽河口跟我们决战。但我军如今都是骑兵,人数也达不到兵法所说的‘五则攻之’的程度,强攻昌黎必然会有重大伤亡。

这种情况下,诸位可有妙计,能引诱公孙度不再观望、直接渡过辽河主动与我军野战决战?”

面对赵云抛出的这个难题,张著和田畴等文武部下,自然是面面相觑。

这怎么又是一个强人所难的不可能任务?公孙度都知道我军是骑兵为主了,他能够用坚城先消耗骑兵,怎么会一上来就野战决战呢?

连田畴都一筹莫展,那俩被蹋顿和楼班派来助战的乌桓骑兵将领乌苏等人,就更是摸不着头脑了,一句话都没法建议。

气氛沉寂了一会儿后,田畴才用探询的口气提醒:“当初出兵之前,诸侯便说过,此战要水陆配合,我们只管千里奔袭,把骑兵部队拉到前线,再抢先围困几座敌军要地,阻断后续敌援。

至于攻坚,本就不可能是少量骑兵完成得了的,需要等海路运来的步军主力,连带着我军后续的粮秣,也需要海运,不可能一直靠草原上的牛羊。

不知如今周中郎的水军到哪里了?我军抵达昌黎的消息,有及时传回去么?”

赵云这才想起,他此前为了更好的保密级别,这個重要消息还没跟属下通气过,如今已事到临头,倒是没必要再瞒着了,便连忙告诉众将:

“这点你们放心,我军灭了速仆延后,继续挥师东进之际,我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