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90章 刚想出的新招,二弟就眼巴巴等着用呢(1 / 3)

加入书签

“失算了!用蜀锦绑定直百大钱的策略,果然还是想得太仓促了,居然还有那么大的纰漏没有想到。这下可在太尉面前丢人了……不知还有没有机会一展所长。”

刘巴听完诸葛瑾的分析和堵漏后,也是一边惊叹于诸葛瑾的反应快,彻底佩服得五体投地。同时内心也忍不住暗暗叫糟,为自己的粗陋表现懊悔,担心刘备是否还会一上来就重用他。

刘巴毕竟是曾经拒绝刘备征辟后、又在家里宅了五六年的存在。这样的人,一旦结束了“养望”的阶段,真准备出来做点事了,还是非常讲究一鸣惊人的。

如果出山第一策效果就不好,绝对会影响到事业的起点。

好在刘备的情商,本就是当世一流,他一看刘巴的表情,就知道他已经对诸葛瑾的点拨彻底心服口服了。于是刘备也适时出言宽慰:

“子初多年不曾为官,初次献策难免有所纰漏。假以时日历练,必能有所长进。何况,天下有几人能想出连子瑜都挑不出错的方略?

能做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既然知道了问题在哪里,咱还是继续群策群力,想想看如何双管齐下,搞一种既能防伪,又能当大钱的铸币。”

刘巴听了这话,就知道刘备还是重用他了,让他继续负责这摊子事务。只是要在诸葛瑾的领导下开展工作、尤其是技术上要完全听诸葛瑾的。

对于这个结果,刘巴自然是心服口服,毕竟他已经亲眼见识了诸葛瑾的反应之快、看事之精准。跟着这样的领导做事,哪里还用担心外行瞎指挥?这领导简直比他还内行。

“蒙太尉、司徒信赖,在下敢不从命。”刘巴语气谦卑地接过了差事,浑身上下都透出一股心悦诚服。

刘备点点头:“好,孤便暂且任命你为司徒府的西曹掾,暂时专门负责发铸新钱的事宜。”

三公府的曹掾、主簿之类角色,都是只有比四百石品秩的小官。不过刘备的这个任命,也绝对算得上够意思了。

东汉的官职,不是只看品秩高低的,司徒府的曹掾,可以在诸葛瑾身边时时请示汇报,这就是一个很大的便利。

刘巴连忙逊谢,几人又说了一些政务细节、讨论铸发新币可能遇到的其他问题麻烦,推演了一番,这才散去。

……

受刘巴直百钱方案的“鲶鱼效应”搅动,诸葛瑾在搞新铸币时的思路,也更加清晰明朗了。

一些原本还没太想明白的点,随着刘巴的参考印证,也渐渐梳理流畅。

很多时候做事就是这样的,不一定要对方的想法很正确、能直接帮到你。但只要对方所言确有一二可取之处,能跟上讨论的节奏,那就能起到头脑风暴的效果。

之前诸葛瑾推进此事之所以慢,主要是江夏的其他幕僚、文官没有一個跟得上他思路的,而二弟和庞统又去了蜀中,鲁肃、糜竺也不在眼前。诸葛瑾想找个人讨论,对方都只能干听着。

刘巴来了之后,虽说想在创见上超过诸葛瑾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好歹诸葛瑾说什么他都能听懂,能很快反应过来,有时候偶尔还能举一反三,这就足以极大提高事情的推进效率。

整个七月份,诸葛瑾便把主要精力花在铸发新币的事儿上。偶尔跟刘巴和工匠们切磋、想到一种方案,就严密论证一下可行性,做一些试产实验。

当然作为司徒,他肯定还有些其他日常政务大事要处理,但都没那么复杂,不属于开创性工作,也就占用他三四成精力。

一个月的工夫下来,还真就取得了不少突破性的进展。

诸葛瑾有后世的化学基础知识,眼界和思路肯定是远超汉朝的工匠的,简单实验之后,他也知道哪些技术造出来的钱币,其他诸侯有可能仿,而哪些技术是绝对不可能被仿的。

到了月底的时候,他也终于拿出了一套最终方案,然后再次向刘备汇报。

刘巴也跟着一起去汇报。

……

“主公,这便是我们完善后的方案,请主公过目。我们的新计划,是发行两种大钱。

一种是纯银的,只是少量发行,控制流通规模,主要目的是为了锚定白银和金、铜的价值,让民间和其他诸侯信服银价。

另一种,是铜质包银的,而且会用上曹贼都模仿不了的方法来镀,确保其他人无法仿造。这种才是主要大量铸造的,因为实际耗银很少,可以极大增加民间钱币的总值。”

诸葛瑾见到刘备,就先简明扼要把重点说了。

纯银币没什么好解释的,确实需要发行一些,但不用量太大。这主要是因为汉朝原本并不把银作为流通货币,民间对于银价缺乏概念。

所以需要一批宣传用途的锚定物,作为宣传,让士民把心理价位锚定起来。

秦朝和西汉的时候,金银比价一度也有过官方定值,当时大约是一比四,但实际上民间从来没执行过,也没有这个流通环境。

随着时间的发展,汉朝人喜欢墓葬里埋马蹄金,导致东汉存世黄金的规模比西汉还少了,所以东汉时黄金对比银和铜,都有一波实际上的升值。

比如西汉时一金折抵万钱,到了东汉桓灵,已经涨到了一金折抵一万六七千钱左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