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23章 李老贪敛族学钱财(1 / 2)

加入书签

处理完修建河堤的事情,许少博说道:“那现在来说说族学的事情,吴秀才,你方才检举的事情可有证据?”

吴秀才道:“草民有证据,这些年的束修,不论是银钱,还是物品,进账出账草民均有记载,想必各家各户缴纳的束修自己心里都有数,是否如这账册上的记载,一一比对即可。”

账册交给许少博,他翻看了一下。

发现这记载是从五年前开始的,但貌似吴秀才担任教书先生已经有十多年了。

那为何不从一开始记载呢?

不等许少博询问,吴秀才便主动解释起来:“大人,草民虽然任教书先生十多年,但发现李老的行为却是从五年前开始的。”

说着,他面露羞愧:“草民感觉十分惭愧,无地自容,百姓赚钱不易,却被人这样欺骗钱财,这也违背了草民的初衷。”

“草民资质愚钝,十五岁中了童生后,大家都对草民寄予厚望,家里也愿意让草民继续读书,以至于草民自视甚高,一心只读圣贤书,却两耳不闻窗外事,不仅耽误了家人,也耽误了自己,以至于醒悟的时候早就为时已晚,县试连连失利,彼时草民已经年逾四十,又不甘心苦读几十年没有个结果。”

“最后一次参加县试时,已经是变卖了所有家当,就为了争最后一口气,却不想参加县试连饭都吃不起,关键时刻是李老给草民买了一碗面汤,才让草民活了下来。”

“后来就有了草民到李家报恩,既然能活下去,那就用这一身学问来教李家的后辈们,也算是这几十年不白活。”

“初到李家,提起族学的事情,李老是欣然答应,以族长的身份很快将族学办了起来,一切都很顺利,草民因为想安心教学,便将其他所有的事宜都交给李老去办,包括草民的日常衣食住行,以及学子们的书本、笔墨纸张,草民觉得李老身为族长定然能办好这些事情的。”

“也怪草民愚钝,读了死书,不知外头物价几何,让李老置办的东西翻了一倍价钱不止,信了他的话,第二年开始多收了一倍的束修,而这多的一倍则进了他自己的腰包!”

“这样的情况过了几年,草民偶然一次发现不对劲,还是李武这孩子说的,李武是草民教的第一批学生,那时候李武十几岁,已经过了最好的启蒙年纪,但奈何这孩子努力用功,虽然比别的孩子差一点,但也算不错。”

“草民想着他走不了科举,那就多认字,学会算学,出去也能谋到不错的活计,李武只学了两年便成亲,紧接着出门赚钱养家了,但没多久他就带回来一个消息,让草民觉得这么多年都被欺骗了!”

“后来,草民也有意无意的跟别的学子打听,其中也用回家祭祖的借口去城里的书肆打听,得到的结果就是草民方才说的,每年的束修其实只需要一半,另一半全部被李老敛去!”

话说到这里的时候,那本账册已经传阅了不少人,有不少学子在场,都认得上面的字,经他们念出来,几乎所有的家长都能对得上号。

不由的纷纷怒视李老,连对着吴秀才也没什么好脸色。

普通百姓家里,想要供一个孩子念书识字其实是很奢侈的事情。

村里人也是看准了吴秀才收束修相比城里便宜很多,且不用他们再单独买书本笔墨纸张,能省好大一笔钱。

可没想到,还是被这种方式骗了钱。

虽说每年骗的不多,但架不住时间长,念书的孩子多,加起来也是一大笔钱了。

村里人赚钱不容易,尤其是这几年天灾频发,更是穷的不行,可即便是这样,也从来没有短缺了孩子念书的束修。

李老骗的是他们的血汗钱,这怎么能让大家不生气!

对于吴秀才的话,也不是所有人都信。

就比如李武就不信,他问道:“既然您知道这其中的不公,那为何不说?”

有人附和道:“就是啊,你早些说了,我们的损失也就少一些,现在才说,谁知道你是不是跟李老一伙的!”

吴秀才苦笑:“我难道不想吗?李武你还记有一次是你同我进城的吗?”

李武想了想,然后点头,这件事他有印象。

“那次回村后,我称病好久没有去学堂,其实就是在思考这个问题,没想清楚前我无言面对学子们,再加上我一个外来人,和李老相比,你们会更信谁的话?”

众人面面相觑,答案不言而喻。

“是吧,你们肯定不会信我,但我却想通了,不能和李老撕破脸皮,能做得出贪敛钱财的人,会不会杀我灭口谁又知道呢?我怕死。”

“再加上有几个孩子比较有天赋,若有人教,日后考取功名也不是不行,若大家花的钱能让孩子考中,那这钱就算花了也不算白花,对吗?”

众人再次哑口无言,若孩子真能考中童生甚至是秀才,多花一倍算什么,就算束修和城里一样贵,那也是值得的。

瞬间,众人便明白了吴秀才的想法。

为了自己的命和孩子们的前途,他选择闭嘴。

自然也不是完全闭嘴,所以才有了这本账册。

“实不相瞒,草民也曾想过将这件事上报官府,让县令大人来处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