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一百三十八. 血魔断息,不死之身(1 / 2)

加入书签

刀柄落地,发出一连串的脆响。  受此重击,任文静躯体屹立不倒,身上反有一丝一缕血焰升起。  浓烈腥臭的血焰将嵌在他躯体内的灰线焚烧殆尽。  那深至几近透体的割伤也开始飞速愈合。  任文静的身体强度显然也不正常,锋利至能轻易将铁刀折断的灰线,竟无法完全切断他的肉身。  【血魔不死身】  楚门脑海中浮现出一门仙一品炼体之法的描述:  “万法本空相,尘劫若火轮,入我魔罗道,成我不死身”。  血魔不死身乃魔罗教无上秘法,其势由无明妄心而发,绝知断见乃止,可助人灭尽一切烦恼、阻碍,成就不死不灭之躯。  正炼特效:当受到致命攻击时,若修行此功法者者的内息紊乱未达到经脉断绝,则修行者的内息紊乱程度会持续随机增加,并获得自愈特性,在修行者的内息紊乱达到经脉绝断之前,修行者无法被杀死。  逆练特效:当受到致命攻击时,若修行此功法者者的内息紊乱未达到经脉断绝,则修行者的内息紊乱程度会大量增加,在修行者的内息紊乱达到经脉绝断之前,修行者可选择手下经脉未断绝的血侍,与其交换伤势。  虽说逆练血魔不死身看起来明显更邪性,也更强,只要麾下血侍够多,就能做到不死不灭。  但任文静并没有携带手下,张桐也不会是所谓的血侍。  所以他修的应是正练血魔不死身。  其为魔罗教出身,就是不知张桐是否同为魔罗教中人,以及聚义军与魔罗教间的关系也还无法定义。  血魔不死身是构筑“内息紊乱流”中的核心功法。  此构筑还配有相应的仙一品修行之法,名【血魔大法】。  正所谓:“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  血魔大法转化出的真气狂暴无比,自修行此法门的那一刻起便无时不刻与内息紊乱相伴,狂暴的真气冲击经脉,时不时就会突然传来一阵剧痛。  久而久之修行者心性会变得暴虐异常,赤子之心亦为血所染,故名“血魔大法”。  喜怒无常,好恶难断,嗜血断善,刚愎自用是外界对血魔大法修士的一致看法。  因经脉长期受狂暴真气的冲击,且血魔大法修行者无时不刻要控制经脉中的内息紊乱,所以他们的经脉往往比一般修士要坚韧得多。  而体内内息紊乱度越高,血魔大法修行者举手投足间所施展的任一攻防之法威力也越强。  属于是内息状态越差,伤害也就越高的那种了。  而任文静身上燃起的血焰应也是“内息紊乱流”构筑中的一环,这门护体兼炼体法门,名【血煞炼形】。  能在体表凝结一层如离火罩般的血煞异种真气防护。  可【血煞炼形】的品阶比之【离火罩】可是要高太多了。  不但血煞威力远强于离火罩的火焰,还有血煞炼体之效。  血魔不死身以及血煞炼形两重炼体法门叠加,才有了任文静如今的身体强度。  配上降低内息紊乱的绝技和丹药,“内息紊乱流”足以自成一体,称为最终构筑也不为过,却也可作为防御组件嵌入“反震流”构筑。  即,以血魔不死身极限承伤,如此能以象转之术打出更多反击。  不过,楚门从一开始就没想过要构筑这套“内息紊乱流”。  也就是前世整花活还能玩玩,此世真要自己练了,内息紊乱到筋脉尽断了都没地儿哭去。  况且,血魔大法影响修行者心性,忍受剧痛以打熬筋脉,培养心魔也有悖于他所修道法无为的超然之境。  过了遍有关血魔不死身的信息,再看眼前的任文静,楚门的目光就有所不同了。  他自身虽对这种极端功法敬而远之,但遇上真正修行之人,还是极为佩服的。  就冲对方时不时要忍受经脉剧痛,还能控制住内心的乖张暴戾,修出一颗侠义之心来,便殊为不易。  这汉子的意志之坚定,非常人可以想象。  切骨之痛对他而言犹如不存,只是微微皱眉,任文静便复迈步向前。  一道长长的血光拖出。  秘五品遁法,血河遁。  比起血魔套其他的炼体,修行之术,这门配套的遁法品阶上就差得有些远了。  但也是魔罗教血魔一脉的无奈之选。  斗法时,血魔一脉修士内息一半时间约有处于紊乱状态,另一半时间则出处极度紊乱状态,使用别家遁法真气都使不连贯,效果必要大打折扣。  而血河遁在内息紊乱的状态下依旧能维持稳定的遁速,且无论正逆练都有活气血,抑内息之效,对血魔一脉而言就是最适合的选择。  凝聚着一丝一缕血煞之气的一掌不出意料地落空,成帝眼中数道画面闪过,将这一掌躲开。  任文静面色依旧沉着,血魔一脉并不以速度和准度著称,而靠的是强大的续战能力。  一掌掌击出,被早有预见的成帝轻巧躲开。  而灰线的接连切割,则在任文静身上连连留下伤口。  看似是任文静完全在被动挨打,处在绝对下风。  实则其身上的血煞愈烈,一招一式间带动的血焰也逐渐浓烈起来。  目中画面连闪,成帝面色不改,动作却有些开始束手束脚起来。  任文静的内息紊乱程度显然还远未到他经脉所能承受的极限。  若再这样不痛不痒地打下去,很难想象其一身血魔功法会强盛到怎样的程度。  眼见任文静以浑身浴血将成帝正身拖住,张桐和楚门凭借灵识防备着灰线冷不丁的抽击,来到了庄滇留下的那些芥子核桃“阵盘”前。  要想快速消耗太初归藏遽魂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