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2章 东方信托(1 / 2)

加入书签

张学良的拜访好像打开了某个开关,将原本打算只停留一晚的曹嘉仁,愣是拖到了第四天才离开。

各路人马拜访曹嘉仁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东方信托的事情。

随着世道越来越乱,东方信托的业务越来越好,口碑却也越来越差,现在只要提起东方信托公司,大部分情况下都是在挨骂。

东方信托是中国第一家信托公司,还是一家完全体的信托公司。

业务分普通信托与家族信托两大块,普通信托没什么问题,问题出现在家族信托这块。

家族信托执行的原则是不问来路,钱只要进了信托公司就是信托公司的钱,信托公司只对信托协议负责。

信托协议有约定什么时候或者什么情况赎回,那符合条件就可以赎回,如果没有约定就默认不能赎回。

这种条款按照现在的道德标准,和抢钱也没什么区别。

东方信托公司就一直饱受争议,只不过以前没出什么事,家族信托客户数量又不多,所以也就是有些人茶余饭后的谈资。

在1919年的时候东方信托走了背字,各种麻烦从年头到年尾没消停过。

当时连续出了两件事极其劲爆的事情。

先是有个客户要赎回信托资产去付赎金救儿子,结果东方信托不同意,导致绑匪撕票,客户将东方信托告上了法庭,在舆论的帮助下取得了胜诉。

东方信托则以合同有约定为由上诉,就在上诉期间又有个绑匪将赎金存进了东方信托后被抓,北京警察局要求返还赎金,结果依然是被拒绝。

当时正好是运动期间,要不是东方信托都开在租界里面,肯定被烧了。

虽然没被烧,可东方信托也过了段难熬的日子,当时华人职员纷纷离职,新客户开拓陷入了停滞,老客户又天天闹着退钱,普通信托业务在客户确定要退款时,是没理由拒绝的。

只是很多家族信托客户看见有人退了钱,也闹着要退钱,这遭到了理所当然的拒绝。

政府公文与法院判决书,东方信托公司是一样没少收到,报纸上还不断有叫嚣将东方公司赶出中国的声音。

事情闹到了曹嘉仁那里,家里的女人也跟着闹,因为家族信托最主要的客户就是家里女人的娘家。

曹嘉仁思考了很久,拒绝了几乎所有人妥协的建议,严令不允许妥协,同时让欧洲紧急派人去中国,帮助东方信托恢复正常营业。

随着运动的退潮,东方信托的压力也随之减少,开始有精力在报纸上不厌其烦的解释信托不是银行,家族信托是为防止家道中落准备的保底。

举的例子就是被拒绝取款的那户人家,那户人家就是典型的家道中落,现在生活费全靠家族信托支付的分红,如果没有家族信托,这家人早就不知道成什么样子了。

这种解释当然是不被接受的,报纸上依然是对东方信托公司各种谩骂,只不过随着运动的退潮,东方信托公司出现了新业务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家族信托业务,几乎可以用井喷来形容。

家道中落在乱世不再是可能,而是随时会发生的事情。

东方信托的宣传非常有效,不管怎么骂,信托资产确实是成了某些人最重要的资产。

当时不被所有人理解的隆裕太后,现在是所有人佩服的对象。

隆裕太后在东方信托公司有四百万两银子的信托资产,从1915年开始收到的年分红最低是五十万两,最高是八十万两。

这么多钱谁都眼热,不仅仅是北洋政府,皇帝也眼热。

皇帝从1917年复辟之后,收到的优待费就跌到了百万大洋以下,而支出却一点没少,现在不少人都在劝隆裕太后将受益人转给皇帝。

找曹嘉仁的人就是希望能够让东方信托将信托受益人改成皇帝,理由也很有道理。

隆裕太后的信托资产,是卖了皇帝资产得来的,这钱本来就应该是皇帝的。

曹嘉仁对这些王爷贝勒啥的,只是客气的说他管不了,东方信托是独立的公司。

总不能告诉他们,太后给他生了三个孩子,信托资产最终还是归了他的子女吧。

…………………………………

曹嘉仁离开天津只有一年多,可离开北京却是实实在在的过去了九年,上次他到北京还是1913年,现在已经是1921年了。

北京的火车站就在大前门,出了站门口就是前门大街。

“北京的变化好大呀,大前门是不是重建过?”

曹嘉仁这话问的是来火车站接待的朱灵,她已经回北京十年了,只是还认自己曹家女人身份,也依然住在曹嘉仁在北京的大楼里。

“前几年有次兵变,前门这边被烧了半条街,那边是中业公司一起建的三层小楼,楼下铺面依然归原来的地主,楼上则归中业公司,地主不出一分钱”

曹嘉仁觉得事情没那么简单,不过这和他没关系,中业公司又不是他的产业,他就是在中业公司有影响力而已。

过了正阳门之后,北京的变化就小了很多,或者可以说变得稍微差了点,上回来新修的水泥路现在已经有点略微颠簸,街上的乞丐也更多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