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9章 间构嫌隙,宥坐之器(2 / 3)
是轻易就能化解的。」
徐阶能看明白皇帝喜欢哪种人,王崇古自然也能看明白。
这就是上行下效。
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但如今皇帝喜欢言之有物的大臣,大家自然又纷纷捡回了自己的见识与逻辑。
王崇古知道皇帝有些不喜自己在宣大的作为,如今献策,也是有意给皇帝展示,好缓和一番。
朱翊钧听罢,已经被王崇古说服了。
这位王尚书所言,确有道理。
挑拨离间这等惠而不费的事情,自然信手为之。
倒是换俘之事,虽然心里认可,但总归有些排斥这种事。
他想了想,这才便有了决议。
朱翊钧开口道:「赏赐之事,便从王卿所言,以改元施恩,赐朵颜卫都督长昂赏银。」
「再告诉那两个入京的大使,我大明朝封的朵颜卫都督,只有长昂,没有什麽董狐狸,若是想用银两购入粮食,乃至互市,我朝也只认都督长昂。」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至于换俘之事,发文书给刘应节与戚继光,让他们便宜行事。」
「不以此事为成例。」
他是想换俘的,毕竟有自家子弟兵在。
不过王崇古说得也有道理,尽可能杀伤未必不是好事。
那他既然不通兵事,还是乾脆放权给边将吧。
这是放权也是躲事。
朝臣们也并不在乎这等小事。
王崇古当先行礼:「圣明无过陛下。」
这时候,栗在庭突然出列,查漏补缺道:「陛下,除此以外,难保彼辈会偃旗息鼓,需得增强边防。」
「臣以为,不妨藉此机会,整饬京营,遣战兵丶车兵营各一支,出防蓟镇,习劳练战。」
话音刚落,庭上便有数人面色陡变。
右都御史丶协理京营戎政霍冀更是昂首出列:「陛下,不可!」
「鞑靼乃是我朝心腹大患,如今犯边,正当凝神相对,如何还有馀暇给京营『习劳练战』?」
「此言实乃揣度圣心的奸佞谗言!」
「臣要弹劾栗贼!」
弟子受欺负了,老师自然不能坐视。
高仪难得强势出面,皱眉呵斥道:「霍都御史注意体统,莫要君前失仪。」
「议事便议事,如何动不动就攻讦同僚?」
霍冀年岁比高仪还长一岁,奈何官阶圣眷差了不是一筹,被呵斥后只能悻悻告罪。
而后才和气解释道:「高阁老久在中枢,有所不知。」
「兵事,最忌讳兵将不知,主客不合。」
「京营如今的作风,去了非但不能协助守边,反而还有所拖累。」
「此举徒费粮草不说,还妨碍边防正事,如何不让人疑心说出此言之人,是何用心?」
他态度温和,但说话却带着刺。
反正就是一个态度,京营还是老实在北直隶待着,别出门添乱。
高仪怫然不悦:「什麽叫京营的作风?」
「霍都御史协理京营,说出此言,不觉得自身职责未尽,面上羞愧吗?」
这事是谁的主意,高仪自然知道。
如今霍冀明面上骂着栗在庭,却是对皇帝有意见,奈何两人都是他的弟子,高仪也难得发了发脾气。
内阁说出这种话,兵部也不能坐视了。
文官掌管京营始自于谦,往后京营基本都在兵部的控制之下。
嘉靖五年武举会试,赐宴兵部,京营提督郭勋还能跟兵部尚书李钺争一争座次。
到了隆庆年间,阁臣赵贞吉丶时任兵部尚书的霍冀,已经能光明正大上奏,要收回戎政之印,罢总督京营戎政,改设提督总兵官三员,各管一营,「而以文职大臣一员量加职衔,俾之总理」。
简单来说,就是撤掉京营总督,降为总兵,至于怎麽管理?自然是再增设文职大臣来管了。
彼时的朝堂当中,为此事可是拉锯了好长一段时间——最后因为文臣内部对此事没有达成共识,皇帝反覆,未能做成。
但一段时间的总督缺位,撤了又设,任了又免,已经全面居于兵部之下了。
如今老尚书霍冀在据理力争,兵部自然不能干坐着。
兵部侍郎石茂华当即出列道:「高阁老也慎言。」
「京营的营官,皆是由兵部,会京营总督推举,由陛下批准后,才能赴任。」
「阁老此话,实在陷先帝于不义。」
京营烂是沉疴痼疾,如今协理京营的霍冀才上任大半年,归咎于人家也说不过去。
还是不如问问先帝吧。
此时吏部侍郎温纯也加入了争论:「石侍郎倒是别将兵部与霍都御史摘得太乾净。」
「当初兵部与霍都御史上奏,蛊惑先帝撤除京营总督,不久后先帝英明睿智,发现不妥,又增设回来。」
「这一反一复,徒耗时间,只将顾寰赶了回家。」
「朝令夕改,党同伐异,这难道没有误事吗?」
温纯当时在朝中还是一名言官,自然记得此事。
他当时上奏说,「以三侯伯故,而用三文臣」,使「文与武不相为用,而文臣中亦自相矛盾矣」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