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箭在弦上,一触即发(2 / 4)
闻言,脸上也不禁也浮现出异样的神色。
这种事刊行天下,朝臣名声恐怕就一朝丧尽了,说句皇帝苛刻,倒也不算过分。
不过·—...话又说回来。
当初皇帝被宋儒捏造了蒸母的事,都大度地让郑宗学在笑林传播这笑话。
那朝臣这种粘一块的事,似乎也没必要太过避讳?
沈鲤为人持重,并未跟着笑,只是找补道:「陛下连俸都未夺,只是刊载出来警醒来者,可见惩前后,只是为了治病救人,亦是一片仁德之心。」
司马祉警了一眼沈鲤。
他莫名又想起自己那位顶头上司,河南布政使邓以赞。
似乎每一位皇帝身边出来的大臣,都对皇帝有着难以言喻的认同。
即便是这种败坏士林名望的酷烈之后,都还要替皇帝勉强遮掩。
司马祉摇了摇头,终于将心中对皇帝最为不赞同的地方提了出来:「先生说得对,这些事,陛下哪怕苛刻些,也没人说得了一句道理上的不是,就怕陛下有不占理的时候。」
沈鲤大惊,难以置信:「陛下还有不讲理的时候?」
司马祉一。
这叫什麽话。
他被沈鲤的目光弄得有些不自在,别过脸去,看了一眼车窗外,嘴上解释道:「万历四年十一月,霍冀任上离世。」
「陛下便没能像以往一样,公道行事,甚至险些掀起了文武之争。」
霍冀死在任上了?沈鲤愣了愣。
倒不是觉得死得意外,毕竟万历四年,霍冀也六十一岁了。
只是霍冀屡屡在京营的事情上,跟皇帝唱反调。
本以为皇帝亲政后,应该会直接调任,乃至罢官的。
皇帝还是仁德啊!
司马祉不知道沈鲤在想什麽,再度掀开车帘,确认了一番周遭没有人。
他这才继续说道:「跟赵孔昭之事如出一辙一一霍冀离世后,皇帝再度阙官不补,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之职数年空悬,视阅京营右都御史也自此缺位。」
「京营总督顾寰区区勋贵,竟然不仅登堂入室,上常朝议事,还要实掌京营,配十万大军。」
司马祉的语气,清晰地表达了他在这件事情上对皇帝的不满。
哪怕他做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来支持新政,那也是有原则的。
武臣怎麽能上桌吃饭?
沈鲤闻言后,这次难得没有替皇帝找补。
他自己比司马祉更清楚皇帝在做什麽,无非又是在步步为营,想撇开兵部独掌京营而已。
说句肺腑之言,沈鲤对于皇帝在这一点上的做法,殊不认同。
不说皇帝不该掌控京营,而如此作为,是在防看谁?
兵部诸臣难道就不是皇帝的臣子吗?
皇帝口口声声要君臣一心,这难道不是自己在开上下相疑的坏头吗?
况且,当初赵孔昭的事情,以及马自强提请顾寰入廷议,都是大家捏着鼻子认下的。
毕竟总归是内阁王崇古,经由兵部,对京营发号施令,怎麽说也还在以文制武的圈子里打转。
如今兵部侍郎协理京营戎政丶视阅京营右都御史双双空了下来,让顾寰一个勋贵登堂入室,掌控京营,恐怕迟早酿成大患。
可惜,自己不在皇帝身边,时刻警醒皇帝。
如今皇帝在文武之事上行差踏错,说不得,身边已经尽是申时行丶栗在庭丶吴中行那一类妄臣了。
沈鲤心中叹了一口气,面上关切道:「闹得很厉害吧?」
这种文武格局的变动,稍不注意就是党争之祸,甚至动摇国朝根本,都不是没有过前车之鉴。
司马祉语气不是太好:「国朝哪里缺得了有识之士,兵部上到尚书石茂华,下到郎中主事,以及都察院丶兵科给事中,屡屡上疏挑明厉害。」
「可惜,皇帝一概留中不发。」
「此后便开始争闹不断,太仆寺扣押军饷不发丶兵科给事中弹劾顾寰老迈丶兵部成批削职顾寰的一乾亲信丶参丶游丶佐等将,可谓是乌烟瘴气。」
沈鲤露出忧虑之色,追问道:「之后呢?」
司马祉摇了摇头,放缓了神色:「之后,似乎是各自退了一步,陛下将中书舍人郑宗学丶赵用贤充入了京营,授参谋官,直接受辖于皇帝。」
「又从了内阁之奏,选拔近年的三甲进士丶举监丶武进士,充入京营为坐营司政,每营按照一将官一司政授官,除日常操练丶军纪丶统帅丶战事等仍归将官负责外,其馀政务,皆由坐营司政向参谋官丶以及内阁奏报。」
对于这个结果,司马祉只能说差强人意,虽然真让顾寰上桌吃饭了,但总归皇帝没忘了以文制武。
沈鲤默默叹息一声,此举虽然按下了文武相争的隐患,还是皇帝终究还是将兵部撇开了去。
也难怪上下相疑。
他抬头看了看马车外,见到已经驶入了归德府城内,便放低了声音,轻声道:「即便如此,有内阁居中调和,也还闹不到朝臣串联宗室,给藩王递话的地步吧?」
皇帝伤了根基这种事,一旦让藩王听了去,免不得又是暗流涌动。
再加上皇帝当初打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