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三百八十六章 旗杆柄部的学问(四)(1 / 3)

加入书签

李孟羲觉得,火把的耐烧程度还是不行的,隔一段时间,就得换一个火把,守营士卒频繁的更换火把,其实很麻烦的。

麻烦在于,得不停的更换火把架上的松木火把。

不停更换火把的麻烦点则在于,得不停的把沉重的火把架子放倒,然后才能更换火把。

那么,有没有简化这个更换火把流程的设计呢?

李孟羲想到了不倒翁。

在脑海中脑补了一下,做一个半球形的重物,火把架就插在半球上,需要换火把的时候,轻轻把木杆一推,木杆就轻易被推向一侧,然后,负责更换火把士卒就可以轻松更换。

火把换完,一松手,不倒翁的原理作用之下,木杆自动直起了。

这简直就是半自动的旗杆了,简直太好用了,且非常好玩儿。

如果有一个比较重,且是半形的重物的话,李孟羲就能设计出半自动火把架了。

可是,一个足够重,还是半球的物体,最好还不占运力,李孟羲想不出这种能通用的物体是什么。

而要是为了方便士卒们更换火把,而专门带几个沉重无比的大墩子的话,就太浪费运力了。

半球形的实心的石头墩子,李孟羲想不到能是什么?

投石车的炮弹?

不可能有军队的运力强大到把石头运千百里运到目的地,再用投石车把石头抛进敌城。

石头这玩意儿没必要拉着走,石头到处都是,找些石头很容易。

真要是实在找不到木头,把一人合抱不过来的粗木桩锯成短节,把木桩用投石车抛出去,一样能砸死人。

因此综合种种考虑,不倒翁结构的火把架大概率是不能用于军事中了。

火架,或者说火旗,是之前商议的旗帜系统的一部分,火旗以显眼的光信号在夜晚发挥作用。

旗帜用于区分各部是其作用之一,更重要的作用是快速召集士兵。

假设敌军突然趁夜袭营,一片漆黑,四下喊杀声阵阵,一时不知敌军从哪攻击,敌军又有多少人,营中士卒心中惊慌。

此时,一切战阵和策略都没用了,决定袭营成败,和守营成败的因素只剩下一个——看守营方能不能再把兵力聚集起来,只要能把兵力聚集起来,很快,慌乱就会被抑制,然后,很快就可以展开反击。

如果守营方迟迟未能把人手聚集在一起,营中混乱会越来越加剧,离彻底溃败已不远。

胜败的关键从没有像此时这么简单,守军能成功聚集人手,守军赢;守军未能成功聚集人手,袭营的人赢。

在此种情况下,一架在夜晚亮如火炬的火把架如灯塔一般,对召集士兵有着无比重要的作用。

敌军突然袭击,守营方最要紧要做的事,不是立刻反击,因为一片混乱,一时半会儿根本就摸不清敌军是从哪攻进来了。

当务之急甚至说唯一的急务是立刻按着平日规定的预案,先把士兵集中起来再说,此时士兵们要执行的命令也只有一个——其他不管,尽全力向帅旗,也就是火把架那里聚集。

只要人聚的越来越多,有序的人越来越多,那么无序混乱的人就越来越少,等混乱平息,这边帅旗下人手也召集好了,可以放心并一鼓作气的狠狠的反击敌军了。

一般来说,从调度难度等各方面来说,袭营方一般派出的都是人数较少的一些精锐之士。

以区区几百众,袭击几万十几万大军的大营,真的都站那里不动,就让这几百袭营的敌军砍,砍上半天,又能死多少?

反而是混乱造成的的伤亡,远比直接死于厮杀中的人多的多。

所以,只要守营方不混乱起来,袭营的那么一点人根本拿营寨没办法。

所以袭营和守营的双方攻伐的焦灼点之在于,守营方要尽力避免营中越来越乱,袭营要拼命让营寨乱起来。

以火把的照明强度,主帅的十几个亲兵站一堆儿,一堆人拿着一个火把,这些火把的光亮足以把主帅身边的帅旗照的清楚,混乱中的士兵们能看清帅旗,于是就有了集结方向。

其实火把架,并不一定是必要的。

可是,有火把架更好,火把架比不会发光的帅旗本身,更加显眼。

若是有条件,不用笨重的火把架也行,可以用灯笼。

依然是用灯笼进行编程,普通士兵的灯笼,都是单个的灯笼。

而用作帅旗的灯笼,可以把多个灯笼串起来,串成长长的一串,然后用棍子高高挑起。

这样,连成长串的灯笼足以和其他单个的灯笼区分开来,足够显眼,且灯笼比火把架轻的多,方便的多,而且也能防雨。

但是从实战方面考虑,敌军若是有神射手,灯笼刚挑起来,敌军一箭射来,灯笼落地,瞬间息光,军情稍纵即逝,如此,岂不完蛋。

所以,就算有灯笼了,李孟羲设计的火把架仍有用处,是对旗帜体系做出的有效补充。

灯笼有灯笼的轻便,而火把架虽然笨重,但是贼结实,不说用弓箭射了,十个神射手对着火把射半天也不太可能把火把全射灭了。

火把的粗细跟灯笼吊绳的粗细是两码事。

要不有句话话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