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百二十八章 酿酒(2 / 2)

加入书签

食,李孟羲只能一人给五斤粮食,只能拨百十斤粮食来酿酒。

问一众酒匠,何种粮食酿酒最好,匠人们意见并不统一,有说高粱好,有说黍子好,有说麦好,还有说大米好,连大麦都有人说好。

李孟羲想到了后世,酿酒多会用高粱和大米,这是为何?是到底因为高粱酿酒比较好,还是纯粹因为高粱便宜?不得而知。

对酿酒术知之不多的李孟羲,他同样不知匠人们酿酒技术的高下,思索片刻,李孟羲索性,把匠人们分成数组。

第一组数人,全用大米酿酒,第二组,就全用高粱,第三组,全用黍子,等等。

这样,因用的粮食数量都是一样的,都是五斤粮食,有了对照组,待数月之后酒酿成之后,第一就能对比得出,到底是用哪种粮食出酒率最高,酒口感最好。第二是,用同种粮食的一个组的人,谁的酿酒技术比较好,也能对比出来。

然后,待第一轮酒酿成之后,直接就能确定最适合酿酒的粮食,也同样可以选择酿酒技术最科学合理的那个匠人。

然后,就可以以酿酒技术最好的那个匠人的酿酒方法为基础,开始进一步改进。

这便是李孟羲攀升酿酒技术的计划,不必从头设计,根据汉代本有的酿酒技术,站在广大古代人民的肩膀上,再向上攀升。

李孟羲将粮食和陶罐发与一众酒匠,然后派人监视者匠人人劳作。

李孟羲倒不是怕有匠人贪那么几把粮食,几把粮食不算什么,但是要是因为粮食出了误差,将来核对出酒率时出了偏差,那就将整个实验数据毁了。

酿酒很麻烦,匠人们拿着陶罐认真的淘洗着,黍子高粱等粮食也淘洗了。

洗完还不算,有部分人找来说想找点热水,把罐子煮上一煮。

顿时,李孟羲就觉得,能想到高温沸煮杀菌的匠人,水平肯定比旁人高。

待煮了陶罐,有人又说,粮食也煮煮的好。

李孟羲便又学到了,酿酒的话,粮食得煮熟的吗?这是为何?难道说,粮食熟了,粮食的淀粉更容易被酵母菌消化掉吗?

一想,大抵应是如此,酵母菌是生物,人也是生物,人也一样,熟食更容易消化。

不懂酿酒术的李孟羲已经跟酒匠们学到了,酿酒得把罐子洗干净,还得拿水沸煮过,还得把粮食煮熟了。

从中,李孟羲总结出,酿酒时消毒极其重要,他还根据所知知识又加了一点,酿酒的水也最好取干净的水,水最好煮沸,不然也容易造成污染。

酒匠们按各自的方法把粮食装了坛封好,当然,也有的人竟然选择不封坛,只用了麻布把坛口封起,然后湖了黄泥。

之后,李孟羲又根据匠人们所说,找了一个阴凉干燥避光的屋子,将所有酒坛放进屋子放好。

最后一步,李孟羲将所有匠人的名字写下写在木板上,对应的酒坛挂上对应的匠人名字,李孟羲对一众匠人道,待酒成之时,择一酿酒酿的最好的人升任百夫长,再取上佳者十人,为什长,到时酒若酿的好,各有封赏。

李孟羲从来都说话算话,酒匠们听闻有赏,个个喜笑颜开。

在同一天,李孟羲下令,众酒匠统编一营,就为酒】营,日后专做酿酒之事。

与此同时,李孟羲又特令人制作了一面绿色的酒】字大旗,竖在藏酒屋外,酒旗风雪中飘扬着,昭示着义军后勤又加一营。

在城外练兵的关羽回来,听闻李孟羲在酿酒,特意找过来看看。

关羽也是好酒非常,酒还没酿好,关羽就惦记的不行。

整个酿酒计划,李孟羲只用了不到二百斤粮食,只用了这么一丢丢粮食来酿酒,这么一点粮食,用于研究技术足够,用于大量生产肯定不够,也就,不会浪费粮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