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分卷阅读139(1 / 2)

加入书签

着税改能成,若是只缴纳田赋,一年到头轻松多了。”

邹二郎道:“那可不,地里刨食的,哪家不盼着啊?”

眼见日头大了,陈老儿到树荫下躲凉,没一会儿邹二郎也过去了。

二人又坐在树下唠了阵儿,才回村去。

一早来把地里的杂草扒掉,下午太阳暴晒,至多两日,那些杂草就会被晒死。

他们所在的村子离耕地不远,只走了茶盏功夫便进村了,却见不少村民都聚在村口的大黄角树下唠嗑。

邹二郎颇觉好奇,问一妇人道:“李大娘你们唠啥呢?”

李大娘道:“你还没听说呐?

“方才里正来通知,说咱们沣水县是第一批官绅补缴田赋的范例,衙门已经差人来收那些人的田赋了。”

邹二郎诧异道:“上公粮不是要秋收后吗?”

李大娘摆手,“往年缴纳过田赋的还是按以前的缴纳,这回收的是没交过的。”

邹二郎乐了,抱手道:“那多半得打起来。”

人们七嘴八舌,皆是抱着幸灾乐祸看好戏的态度。

朝廷要从富商和官绅手里掏钱银,简直是闻所未闻。

因为素来都是压榨穷苦老百姓的,现在居然转性把矛头对准了官绅,委实叫人们啧啧称奇。

他们这个沣水县有一万三千余亩耕地,但实际收取到的田赋只有一万零八亩,剩下的皆属于官绅名下。

这些官绅有秀才举人,也有致仕回老家的官员。

有的继承祖辈留下丰厚田产,也有的是后来发财挣的。

通常情况下,能读书上学的都不是普通家庭。

这群人的亲眷会把田地记挂到他们的名下避税,也有富商找渠道走他们的名下逃税。

现在朝廷要砸他们的饭碗。

沣水县的衙门要把三千余亩田赋收取上来交到刺史府。

这差事不是人干的。

古话说官官相护,大家都是体制内的,一碰头交涉,怎么可能拔刀互砍呢?

当这群人碰到了敌人,通常都是采取一致对外的方式去处理。

故而沣水县的县老爷委实为难,只把自己能办到的办了,至于其他?

对不起,我没这个实力,让刺史府的人来吧。

第一个摆烂的是沣水县。

沈睿那帮草台班子束手无策,瞅着上交来的两百多亩田赋,离三千余亩还差得远呢,总不能派兵去强行执政。

因为马仓时不时提醒两个年轻的崽子,莫要搞出武闹,恐落到无法收场的地步。

他们来通州也不过二十日,就被第一道难题给困住了,着实叫人头疼。

马仓行事稳重,主要起稳住大局的作用,至于新政如何操作,他也没什么想法。

石乐虽然是内行,但也只起到引导作用,相当于两个崽子的百科全书,但凡他们有什么疑问,他皆可作答。

如果你问他怎么把官绅手里的田赋收到手,那就答不出来了。

至于千机营的副指挥使张姚,他只起到武力打手的作用,能震慑刺史府的一干差役。

但一个县那么多官绅,总不能一个个挨着打过去,万一闹出人命来,可就得不偿失。

归根到底,决策权只在沈睿和温宣民手里。

二人在烛下看着沣水县呈上来的田赋账目,那个县有一万三千余亩田地,倘若都把官绅手里的三千余亩田赋收起来,国库得填充多少钱银?

通州有十八个县,差不多有近二十万亩,这其中有多少田地握在官绅手里,可想而知。

如果全部田赋成功收取,国库将会获得一笔巨大的财富。

这个时候温宣民才后知后觉意识到天子为什么要推行税改。

有些账没有细算,一旦细细核算下来,能吓死个人。

沈睿拿着只收取了两百多亩的田赋账本,发愁道:“开局不利,这要如何才能进展下去?”

温宣民沉默。

他们两个嫩头青,一个初入官场,压根就没体验过职场规则。

一个虽然有点经验但不多,因为一直都在父辈庇护下行事。

现在搞了这么大的烫手山芋,一时确实不知从何下手。

沈睿本能的想去找爹找太公。

温宣民已经过了哭鼻子找爹的年纪,说道:“子焕找他们也不顶用,就算把圣上找来了都不管用。

“我们不能跟官绅直接发生冲突,正如马少卿所言,一旦武闹后果不堪设想,就算要闹起来,也得文闹,才容易把事情压下去。”

沈睿着急道:“这不也行,那不也行,咱俩总不能折在沣水县上。”

温宣民细细想了许久,剑走偏锋,他不找爹也不找大哥,索性找老妹温三娘。

这事儿就不能按正常人的思维去处理。

老爹和大哥太过中规中矩,但那个三妹不一样,打小就不是个安分的,鬼主意也多。

再加之她没混过官场,反而容易跳脱固有思维去破这个局。

于是沈睿书信回京找他的爹和太公外公,让他们出主意。

温宣民则书信回京找他的妹。

宫里头的温颜是万万没想到这个球居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