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一八章 纵论(1 / 2)

加入书签

荀康微微1笑,淡淡道:“李刺史,本人并非说笑。李刺史若觉得本人不值得1谈,倒也不必浪费你的时间。”

李徽愣了愣,意识到适才之言似乎有些调侃的意味,惹得荀康误会了。

“荀别驾,本人并无调侃之意,乃是真心想听听你的见解。倘惹你不快,先行致歉。”李徽拱手道。

荀康微笑道:“那倒不必。罢了,那下官便胡言乱语1番。我听说李刺史不久前出使了秦国,见到了苻坚和王猛等人,还订立了同秦国的和议是么?”

李徽道:“确实如此。”

荀康点头道:“那便是了。下官得知此事之时,当真钦佩之极。秦国虎狼之地,李刺史敢去谈和议,这已经是勇气可嘉了,能够订立和议全身而退,更是令人不可思议。下官听闻此事之后,便为李刺史之勇谋而折服。这并非奉承之言,乃是本人内心的真实想法。”

李徽呵呵笑道:“荀大人过誉了。倒也没那么难,秦人也并非不讲道理。况且……秦人也是想言和的,所以才会谈成和议。”

荀康点头道:“正是此理。秦人欲和,我大晋也想和,所以才能达成和议。但揣摩秦人的心思,审时度势,洞悉他们的意图,才是最难的。李刺史敢去出使,便是洞悉了眼前的局势。这才是最令人佩服之处。”

李徽心中1动,荀康能说出这1点来,已然是颇有见地了。看来他倒也不想是说大话,确实是看出了名堂。

“不过,下官认为,这次和议只不过是权宜之计。秦人南攻,已为定局。秦国内部不稳,后有芒刺,尚未做好准备。故而不得不暂定和议,先安内,在图外。而我大晋,也需要立刻备战。此和议持续的时间,便是我大晋积极备战的最好良机。因此,两国之和议,并非是真正的和议,反倒是大战将至的战书。大战将至矣。”荀康继续说道。

李徽颇为惊讶,荀康居然能看到这1点,这已经超出了李徽的意料之外。许多人因为看不到这1点,所以才会对自己订立的和议颇有微词,甚至攻讦自己。他们岂知秦国南下之心甚为迫切,已经是难以遏制之势。局面很快便会失控。

谢安早就看到了这1点,所以他才会让自己去出使秦国,才会竭力的维护自己。而这个荀康居然如此清楚的知道这些,岂能不令李徽感到意外。

“荀大人,你是听到了什么传闻么?还是说,得到了1些消息?”李徽沉声道。

荀康呵呵1笑道:“形势如此,明明白白,何须他人之言?谢幼度于广陵征募北府军,而李刺史来我徐州任刺史。这都是积极备战的征兆。李大人是谢安石1手举荐之人,为谢公心腹。此来徐州定也定有募兵备战之责。徐兖流民颇多,正是募兵的好地方。而且,这两处,将来也是同秦国作战的主战场。谢公的用意1目了然,和议得喘息之机,趁此机会募集兵马,加固边镇,做好迎战的准备。做出判断有何困难?”

李徽缓缓点头。这荀康确实有些东西。但直到目前为止,李徽还不能对荀康此人的才智做出定论。这样的局势判断其实确实不难。有战略眼光的人,冷静分析思考,再结合1些朝廷的政策和决定,确实可以推断出这样的结论。

为了证明荀康是否真正是个有本事的人,李徽决定问他1个问题。

“荀大人果然识见不凡,能见微知著,对局势洞若观火。本人甚为佩服。然则,在你看来,若我大晋同秦国难以避免这1场大战,则胜败如何?”

荀康轻抚颌下美髯,笑道:“李大人是在考下官么?这个问题,下官就算回答了你,又能如何?大战尚未开启,胜负谁能知晓?下官说了,也等于没说,因为无法印证。”

李徽呵呵笑道:“若是已知之事,反倒没有意思了。未知之事,才有预测讨论的趣味。况胜负之数,也未必不能提前预测。1切并非无蛛丝马迹可循。”

荀康笑道:“听起来,似乎李大人心中也有答案。要不然你我各做预测,写在纸上,看看你我所想的结果是否相同。”

李徽笑道:“好。倒也有趣。”

荀康取过纸笔,和李徽各写结果。两人写罢,将纸张互相交换着看对方所写的结果。突然间,两人同时大笑出声。

李徽的纸上写的是:大晋必胜!荀康纸上写的是:秦国必败!虽对象不同,但结果却是1致。

李徽笑道:“看来你我都认为此战我大晋必胜。我这么说,是因为我对大晋充满信心。对朝廷上下充满信心。但不知荀大人这么认为,理由何在?”

李徽说罢,双目炯炯的看着荀康。如果荀康也和自己说的1样,说什么蛮夷必败,邪不压正,大晋上下同心,必能战胜强敌之类的话。那么李徽便会认为荀康并无真正的本事,只是说些客套话罢了。只是因为身为大晋臣子不得不说秦国必败。那便是敷衍之言,李徽便也不会将他之前说的那些话当回事。必定是他知道了消息,所以在自己面前故作聪明,让自己对他另眼相看。

荀康抚须道:“当今秦国,便像是1个关着各种猛兽的笼子。氐人、羌人、鲜卑、羯人,匈奴,还有汉人。氐人便是如今的笼中之王,以猛牙利爪震慑住其他的猛兽,令其臣服。这种局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