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5章 米粉店开张(1 / 2)

加入书签

一群人开了眼界后便返回,何济源将她们送回来准备第二日回书院。

倩倩趁着其有空与他商量了下,经过这么几天的观察,她觉得自己的那点做点心的手艺简直是山沟沟里来的,拿不出手,以前在船上曾经想过做点心的想法自然就没了。

而她发现府城人喜欢吃面条,特别是听双喜说,徽州人更是如此,但楚南的小麦产量不多,面条价格偏贵,于是代替面条的米粉店大量出现。

这里的米粉,尽管与道州名字不一样,叫米线,也叫米糷,由来已久,大概从北方人南下就出现了。

席棚摊上每日里吃的人聚成堆。这东西家里人又会做,不如开个小米粉店,捎带上每日出几屉包子几排烧饼,也能赚得几十文钱,总比出多进少的强。

何济源担心地说:“是开米粉店也不是不可,若是女眷出面于名声不利。”其实他最担心的并没有明说,倩倩和翠屏毕竟长得很不错,特别是倩倩,若被无赖盯上其患无穷。

倩倩看出他的担忧,就说:“可以让双寿和双喜看店,我们只需要在家里带人做米粉,炒浇头。熬汤、卖粉都是在店里,我们又不去店里,应该没什么事吧。”

翠屏也觉得可行:“米粉我们会做,要的就是汤料和浇头,我们几个的手艺虽说算不上太好,管个小铺面也不是不行。不讲赚多少钱,不亏就是赚。”

倩倩点头附和:“就是这个理,能把口嚼赚回来就是成功。”

几人商议完毕决定明日开始物色铺面。这渡口边的集市人满为患的,要挑个位置好人流量大价钱还不太出格的着实不易。

最后还是近一个月后何济源的同学有个相熟的牙人给荐了个地方。

那是一个极小的铺面,前铺后房,后面是个小院,小小三间房。

之前是个包子铺,因掌柜的欠了印子钱还不了账将铺子盘出,就要回沅州,将做包子、蒸包子的器具都让给他们。

灶、锅、桌、椅、菜板、碗、筷、铲、勺都是现成的,他们只要新增些抓篱、漏勺、一个炒锅和一些其他的零碎,请木匠做两个压粉床子便做起了开店准备。

然后便是交钱定契约,这个小铺子花了十三两银子盘了下来,请了牙人定契,又请了何济源的那个做绍介的同学,是一个姓刘的秀才和这片地的里甲长作中人,交了税。

牙人收了一钱牙税,刘秀才和里甲长又分别包了红封感谢。其中刘秀才是二钱银子,两位里甲长各五分。

又熟悉拜会了下四邻,待这些办好后方挑了个好日子。

开业前一家人已做了好些米粉晒干作干米粉,有用床子做的,也有用竹盘蒸好切成条的。一片片地垒起来放在家门前的小桌上按重量出售,用干荷叶包裹。

开业前一日,在铺子里祭了灶王财神土地诸神,清了宅,将里面的餐具再次用开水煮一遍洗干净备用。

晚上将米粉压好煮好泡在干净的凉水里,这时已是十一月,天冷,粉丝不会泛酸,若是大夏天这个法子便不行了。

倩倩带着彩云和小雨一大早起来蒸包子,用陶板烤面饼,炒浇头。

双寿和双喜五更不到便到铺子里煮汤。

汤料用从灵官街上的刘屠户当天新宰的猪大骨、猪头骨外加一只整鸡,另加上一碗泡好的干黄豆,半碗泡大的干蚕豆加上姜、花椒、八角茴香、胡椒、茱萸、米酒用小火炖上一个多时辰。

其实倩倩还想在里面放鳝鱼骨的,只是仓促之间没买到鳝鱼。

这一日阖家也不在家里用饭了,全到铺子里吃早饭增加铺里的人气,不过女子是在内间。

小店也免了什么开业仪式,不过是放了两挂炮,用黑炭在涂了白垩的方形木板上将当日的汤料、浇头、包子、饼的用料和价格写上挂在店门口,有认得字的人一看便知,不认得字的问一下旁边人也就知晓了。

一碗粉三文,大素包子二文,大肉包子三文,饼二文,价格与这一片的粉店和包子店一样。

肉包子一个要三文,一般人肯定会选择一大碗米粉了。

须知这里一斤普通面粉都要八厘银子,上白面粉要多二三厘呢,一斤面才能做十四五个包子,成本摆在那啊。

而一石米还不到五钱,在长沙这个鱼米之乡,最普通年景也才三钱,稍丰收米价则更低,粉的成本就比麦粉低多了。

包子在灶上热着,散着芝麻香的烧饼装在竹篮里用干净白布盖着摆在旁边,小陶炉上还热着一锅焖了一晚上的卤蛋。

食客除了之前包子铺的熟客便是路过赶早的苦力小贩。

颉儿喜欢吃米粉,在碗里放了一大勺煮好的粉肠猪肝加浇头外还加了芫荽、葱、酸豆角末和酸菜末,末了还淋点芝麻油,然后用筷子美美地挑着吃。

良端呢,喜欢吃包子和饼,特别是饼,一下子吃两个。

颃儿还小,只拿着半块饼啃着。

这一天的食客不算多,这是早就预想得到的,本来也没有备多少料,到下午申时卖完即盘账打烊。一共收入二百三十二文。

不过渐渐地,因为每日都是按能买到的食材来吊汤、做浇头和做包子馅,粉店的名声慢慢累积了起来,加上量足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