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到达上高(1 / 2)
初十日,一群人从沙田出发,船行到白马渡时知州、分守下湖南道带人等在这里送行,何济源在风雨亭里与知州说话道别花了半个多时辰。
过营阳峡后已是十二日,在靠近府城的码头处又与前来送别的知府、同知诸人话别。
然后便顺流北上,二十日过衡州,五日后过泗水驿,从这里过渌口转渌水到醴陵,已是两日后。
从醴陵到江西萍乡的陆路沿途山势颇狭,那坑洼滑脚狭窄的石板路只容一架轿子通过,似乎伸开手就能触到山。
这是倩倩第一次走这种俗称为一线天的路,有几段路里黑暗憋闷,要点灯笼打火把照明,抬头就是真的一线天,好在这路算不上太远,算上过插岭关,一个白天就走过了。
插岭关是个小关,关城说起来小,建得却相当紧固,由一小营镇守,关楼下有“插岭关”三字,上有“西江锁钥”四字。
正因呃着吴楚咽喉,也算得上“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了。
倩倩看着这片地形,想象了一下,若是将这关门一闭,对面的人不知要多少才能攻破?
然后前面峰回路转,豁然开朗地出现一大片山间平地,这里便是江西萍乡地界,路也平整了许多。
本来还有条从浏阳县直接通过瑞州到南昌的路,经过瑞州府城,不过路线曲折,山高路远,而且听说沿途有贼,所以何济源和何松选择了从醴陵到萍乡的这条老驿道。
然后过湘东,在这里碰到了等在这里的上高县礼房派出的胥吏役夫,说这是第二拨,第一拨直到县尊的原籍,不过看样子是没有遇到或者何济源有意躲开。
湘东是个相当繁盛的地方,有民居上千户,据说有商民数百家,货达百样,离萍乡县城三十里。
上小船沿已改名为萍水的渌水溯水到萍乡县城,然后又陆路五十里到芦溪,再转船顺流而下,一百里只花了一天就到了袁州府城。
沿河村庄颇密,每隔十里就有几个大小码头,虽然大多是小船却舟楫林密,船以货船为多。
陆路一天到达万载县城时天还尚早,于是又换船前行了二十里,宿于斗门。
第二日一大早行船,于下午申时末到达上高县城边的江上,上高县城就在江的两边,北枕群山。
江的另一边是相对平坦地上的稠密民居,鳞次栉比,不知多少人家。
在这里碰到收到消息后于埠头打探等待的县衙胥吏,不知第几拨。
当晚却没有进城,而是宿在城外的府馆里。
整个行程二十多天,算是快的,特别是走湘江上的驿站,一天快的要走两驿一百三四十里。
这时已是十一月初,江西的冬月与湖广一样寒冷,好在府馆已准备妥当。
房间里放着火力正旺的炭盆,床上的被子床帷都是新的大红纱缎所制,桌上还有四匹用白纸包着的丝缎,说是给娘子们做新衣裳用的。
翠屏跟倩倩进门后先给孩子们用热水洗了脸手,再让他们喝了热水,才坐在火盆前烤火时唏嘘着说:“好在路上没落雨落雪,不然不晓得有多腌臜。”
“这路还好,大多是石板路呢,要是落雨的话容易滑倒。”倩倩想了想,又笑道,“这里跟我们那里一样,十一月到大雪也会落雪了。”
“听说洞庭湖那边可是蛮多江西人的后人呢。”
“是的,据说是太祖时江西填湖广来的。”两人才说了没多久就有人来报晚饭已好。
吃完饭后又到院子里看了会才歇息。
何济源采用县衙礼房选的吉日要在斋戒三日后才去东岳庙祭祀,这时只能待在屋子里。
倩倩倒是想去外面看一下,只是初来乍到的,又是陌生地方,没有男子陪同,胆小不敢出门,还是想着等时间久一点再逛吧。
何济源父子在外面听本地士子和户房礼房胥吏绍介本地历史沿革习俗时,柏崽旁听。她也偶尔躲在木屏风后面偷听。
从而了解到上高县古来就有圶土城墙,不知起于何时,自明嘉靖晚始筑包砖城墙,城墙周长一千一百一十二丈七尺,大概七里,城垛二千四百二十五个,外围城濠,长六百五十丈,共有五个城门,南为跃锦门,东为旭屏门,西为末华门,北为招敖门,偏东为环洲门。
由凌江分为南北两城,各署衙门在城北沿江一线,城南则大多是民居。
原来来时的那条江叫凌江,到高安那段又名蜀江或锦江、锦水。
人口洪武时一百七十五里,现在一百七十里,二万多户,十五万人,这可比道州的人多多了。
风俗呢瑞州三邑风俗皆同,高新事事从奢,上高事事从俭。
又说新昌饶竹木产纸,商贩绎络称利薮,高安地大而理,人善贸易,巨商大贾遍于吴楚。
上高产仅五谷,民株守一隅,山童水走,岁多不登,雨旸时若正茶两税本色易办,折色无措,只能称贷青苗以供预征,屯贱卖贵,方人得专高之利益。而且风水薄地土硗,士多蹭蹬,民鲜储藏。
而且瑞州赋重,高安、万载为上疲,完及七分考满给由,上高、新昌为次敝,完及八分考满。
赋有多重呢,本朝江西赋重倩倩也只是听何济源说过一嘴,现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