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9章 蝗灾(1 / 2)

加入书签

忙完麦收之后,兰溪村的村民终于可以腾出手来管管这些异常繁盛的蝗虫了。

各家的人没日没夜的待在地里,用网兜、或者徒手抓那些正在啃咬作物的蝗虫。但这样的做法可能对于往年来说是奏效的,但今年蝗虫数量太多,一块地一家人一天时间都抓不完,等要抓完自家所有的地,还不要弄到猴年马月去。

不忍自家地里正在生长的庄稼就这样白白被蝗虫啃食的顾亮,在屋里思索了一夜,想着自己以前读书时历史上是如何灭蝗虫的。终于,顾亮想到了历史上有名的灭蝗事件‘姚崇灭蝗’来。

姚崇是唐朝时期着名的宰相,他提出了一个消灭蝗虫的好办法,就是在夜间,各家百姓在田间地头燃起篝火,蝗虫看见火光会靠近,这时便能烧死它。

顾亮带着家人试了一晚,发现效果虽然没有传说中那么有效,毕竟蝗虫不像飞蛾,有明显的趋光性,但对比起一只只抓来,效果还是很好的。而且再搭配上人为在地里驱赶和艾草烟熏,一晚上也能消灭不少的蝗虫。

接下来的日子里,兰溪村一到晚上便火光四起,宛如白日,那是村民在自家地头灭蝗。燃烧的蝗虫多了,兰溪村的村民总能从浓烟中闻出一股烧烤的味道来。

就这样差不多过了十天,田里的蝗虫果然少了不少,虽然还有,但是已经威胁不到高粱小米这些作物的正常生长。虽然这些天来,地里的庄稼有不少都遭了蝗虫的毒嘴,但是,现在的月份还早,庄稼被咬掉的叶子还能再长出来,要是等到五月底六月初之后,那才是真的完了。

相较于兰溪村,其他村子情况就没有这么好了,他们今年也一样,地里蝗虫也多,虽已经采取了各种办法,效果却不明显。

但兰溪村的人在用火烧法取得明显成效下,这方法迅速传遍了整个县,大家都开始自发的采取这个方法来。灭蝗最重要的便是齐心协力,因为蝗虫是个活物,它会跳,它会飞,并不会一动不动的待在一块地里,等你家好不容易除掉地里的蝗虫,隔壁地里的蝗虫又会扩散到你家地里。

经过全县的努力,县里今年的蝗虫被有效的扼制,数量密度都控制在和往年差不多的水平,似乎一场危机就此过去。就连顾亮都忍不住称赞众人拾柴火焰高,将一场自然灾害成功的给阻拦回去。

此时时间已经到了五月末,按照公历来算是正是刚放暑假的日子,此时的天气晒得人直发慌,地面晒得人直开裂。虽说降水仍然不足,但地里改种的庄稼长势却不错,多亏了农人早晚不停的挑水浇地。此时水堰用处已经不大,河流处于半断流状态,用沟渠漫灌是不行的,因为太浪费水,漫灌仅能浇灌最近的两个田,其他田地享受不到。

虽然挑水浇地很是辛苦,但若是到了秋季,地里能有收成,能养活家人,这辛苦也不值一提。由于前些日子大家抓了不少的蝗虫,这些天家家户户的餐桌上都有烤蝗虫这道菜,吃的人嘴里直上火起泡。

就在大家好不容易将捉到的蝗虫吃完时,一波从东到西的蝗虫大军从天而降。

现在正值天热,顾亮睡觉时都开着门窗睡觉,反正还有院外的墙,不用担心进贼。顾亮一大早便被大熊的叫声给吵醒了,也不知道它受了什么刺激,天还未亮便一直在那里哼唧个不停。

顾亮一睁开眼睛便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一只偌大的蝗虫正骑在他的胸口上,见他一醒,立马跳到他鼻子上,然后又飞走了,蝗虫后腿的弹跳力还是很大的,弄的他鼻子都有点酸酸的。紧接着,顾亮闻到了空气中的一股怪味道,说不上好闻也算不上难闻,反正是平时闻不到的味道,给人一种化学物质的感觉。

顾亮起身掀开那只盖住肚脐眼的夏被,这一翻可不要紧,竟从被子上飞出好多只虫子,定睛一看,还都是蝗虫。不止被子上,地上、桌子上、还有窗户上,都爬了不少的蝗虫。

这可把顾亮惊到了,这些虫子很明显都是从屋外飞进来的,他赶紧下床去关窗,却发现窗外哪哪都是蝗虫,不停的在跳跃着。

被惊到的顾亮连忙跑出屋,想看看屋外是个什么情况。顾亮刚出屋门,头顶刚好有一群飞蝗飞过,瞬间将干旱已久碧蓝如洗的天空遮成了土黄色。

顾亮这辈子都没有见过如此恐怖的景象,眼前的蝗虫已经不能用一只、一只,一群、一群来形容了,只能用一片一片又一片了。在现代中国,蝗灾已经成了过去式,普通人可能一辈子也不能见识到真的蝗灾,就连顾亮也以为前些日子冒出的那些蝗虫便是蝗灾。如今一看,前些日子那些蝗虫算什么,对比现在犹如过家家一般。

地上跳跃着的是蝗虫,天上飞的是蝗虫,近处正在啃围墙根处草丛的是蝗虫,远处高粱杆上爬满了像蚜虫一般密密麻麻的也是蝗虫。整个世界仿佛成为了蝗虫的世界,无孔不入,无物不在接受它的摧残。尤其是当你走近它们时,受到惊吓数以千计的蝗虫向你身后飞去,这感觉和世界末日差不多。哦,不是感觉,是真实体验,因为这么多蝗虫向你身后飞去,总有些蝗虫会撞到你身上,它们个头不大,撞人挺疼,甚至后腿上那些钜状齿会割到你的皮肤。

这感觉犹如身在噩梦之中,眼前的景象如同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