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六章 尝试装机(1 / 2)

加入书签

虽然搞定了核心机,但是整个航空发动机的装配还是花费了项目组一个星期的时间。  这个速度不能算是很快,毕竟整个原型试验机在两年之前其实就完成了。  这一次主要还是对它里边的一些零部件进行了更换。  尤其是换上了火箭研究院负责研制出的涡轮盘和尾喷管。  WS-10发动机体型虽然算不上巨大,但是冰冷而又带有复杂金属光泽的机体,还是能够让人感觉到它的工业美感。  站在它面前的众人,无不感慨它的暴力美学。  在没有引入火箭研究院的新材料之前,项目组对于WS-10发动机的设计推力是120KN。  这个推力实际上远远没有达到核心机的极限,只是因为材料和加工工艺的问题,才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的缩减推力。  这次解决了部分材料的问题,推力也能够往上提一提。  尤其是火箭研究院研发的材料基本上都提高了耐高温性能。  让发动机的高温燃气的温度再提高最少百分之二十,这样发动机的推力能达到130KN的水平。  再加上尾喷管使用了复合材料之后,重量下降了很多,对于飞机而言能够携带的燃油就更多了,作战半径大大增加。  WS-10虽然并不是专门为Su-27开发的发动机,但是歼十原本也是同苏式战机一脉相承的三代机,两者的适配性还是相当高的。  将WS-10装上Su-27进行试验这件事,还是花费了张正江不少的精力才搞定。  毕竟这个时候的Su-27在国内还是比较稀罕的。  第一批24架Su-27单价三千万美元,虽然采取了35%外汇和65%商品的组合支付方式。  但是依然算得上十分的昂贵。  就这一架还是张正江好不容易求爷爷告奶奶才搞来的。  当然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目前国内除了苏-27,没有别的更好的测试平台了。  手脚麻利的工程师,在飞机尾部不停地忙碌着,将原先飞机上的AL-31F拆卸下来。  “老王,今天能弄完吗?”  张正江盯着在Su-27尾部暴露出来的管线,皱着眉头问还在一旁不断翻阅着满是俄文的技术手册的工程师。  厚厚的大部头技术手册之中,密密麻麻的各种各样的技术规范,也只有一直和老毛子打交道的王旭能够看得下去。  不过他现在也不能够保障自己什么时候能干完。  因为Su-27引进国内的时间还不是很长,大家对这款即使放到全世界范围也算得上是顶级三代机的重型战斗机,还不是那么了解。  这个时候鹰酱家的F-22还没有试飞,更别说是正式列装部队,所以Su-27放到这个时间点,绝对是最先进的战斗机之一。  王旭年轻的时候,曾经作为交换生前往毛熊家留学,学的就是飞机维修,并且在共青城飞机制造厂工作过一段时间。  所以,王旭对于苏式战机的脉络绝对称得上了如指掌。  但是这只局限于一些二代机,对于像Su-27这样世界上最先进的三代机,也是在几年前才刚刚开始接触。  对于Su-27的结构并不能够做到像之前的战机那样了解。  “今天肯定是干不完,今天刚刚够将Su-27上原来的AL-31F拆下来。”  王旭看了看工作着的工程师们,回答了一下张正江的问题。  “再给我们一个星期的时间,估计才能够将新发动机装上去。”  其实一个星期的时间还是王旭考虑了一下,所有人都不休息的结果。  如果按照正常的发动机换装检修的流程,来上半个月也是很正常的。  尤其是WS-10发动机还是大家之前都没有怎么接触过的发动机。  “那看来是赶不上给国庆献礼了。”  张正江有些无奈地呢喃了一句。  原本项目组并没有这样的想法,但是火箭研究院的高效快速,给了张正江一个小小的希望。  但是现在看来,想要赶在国庆之前完成发动机的试飞工作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是站在旁人的角度来看,WS-10项目组这段时间的研发速度简直是快得惊人。  尤其是之前一直和WS-10项目组打交道的王旭,更是清楚这段时间项目进度简直像是坐上了火箭一样往前推进。  当然,说是坐上了火箭也不算错,毕竟火箭研究院的主业就是做火箭的。  “话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这段时间研发的速度这么快?”  王旭最终还是忍不住开口问道。  做为国家最先进战斗发动机研发项目组,WS-10项目组不是真正在组内的人,还是不特别清楚里边具体的门道。  就连之前一直和发动机打交道的王旭,也不是很清楚。  不过这点事情也不用特别保密,尤其是王旭马上要深入加入到WS-10项目组之中,提前透露点消息也没什么。  “这多亏了火箭研究院的帮助,他们最近在材料制造、加工方面取得了不小的进展,推出了不少适合发动机的核心材料,解决了我们的大问题。”  说起原因,张正江倒是整个人精神了起来。  反而是王旭听完之后有些不解,他对于火箭研究院的印象还停留在年初的时候。  那个时候,火箭研究院刚刚发射火箭失败,面临着人员出走、资金断裂等等严重的问题。  “火箭研究院?”  王旭皱着眉头。  “他们不是都快要生存不下去了吗?”  “哪来的钱搞开发?”  面对王旭的质疑,张正江倒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