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章 追忆往事(1 / 1)

加入书签

老人的胃口都不大,吃了一会就饱了。顾含瑾有些累了,但看着儿子女婿还十分有兴致,便到隔壁小屋的床上午休。

孩子们也都吃的差不多了,因小屋里奶奶在午休,萧岚提议到楼下赏花,在经过大人们同意后,兴高采烈地下了楼。

女人们边吃饭边悉悉索索的聊天,男人们高谈阔论、猜拳行令,萧令儒端着半盅酒乐呵呵地看着这一幕。

这是多么难得的团圆日呀,仿佛有好久没见过了,萧令儒不知是醉了还是累了,眼前有些恍惚,忍不住开始回忆起了往事。

看着老大乐呵呵的样子,萧令儒觉得有些对不起他,当年的事情最连累的就是这个儿子。

萧令儒原是市三中的校长,和善博学的他作为市级重点中学的校长,一直都备受尊敬。

可在那段混乱的日子里,学校是必须被破的“四旧”,老师是“臭老九”,作为校长的他更是需要批斗的“反动头子”。

每天一早就要带出去游街批斗,中午回家吃饭都不可以摘掉身上的牌子,下午还要再出去批斗,已经人过中年的萧令儒身体迅速的老了下去。

萧令儒的身份也连累到了家人,为了让父亲的“罪名”轻些,本可以分配工作的老大主动申请上山下乡,连名字都由文雅的萧佑昆改为萧卫东,意在永远保卫毛主席、保卫国家。

还好萧令儒在当老师、当校长期间,不光教学水平高,培养出许多尖子生,对学生们也十分关心爱护,经常帮助困难学生,哪怕不是自己班的学生。

所以当那些已经毕业了很久的学生,得知自己的老校长如今的遭遇,十分想要帮他一把。老校长虽然处在风口浪尖上,不方便直接帮忙,但萧卫东的去处还是可以操作一下的。

最终,在这些人小心翼翼的操作下,萧卫东逃过了去偏远山区的命运,而被下放到市郊的农村进行改造。

这一呆就是五年,为了表示自己扎根于基层的决心,更主要是为了父亲的待遇能好些,萧卫东接受了村支书和大队长的建议,与村中的劳动积极分子李娟结婚。

让人遗憾的是,萧卫东结婚都不能请自己的父母来参加,更让人遗憾的是,因为在村里成亲,萧卫东的户口变成了农村户口,失去了唯一一次知青返城的机会。

想到这里,萧令儒看向了李娟,还好李娟踏实能干性情好,婚后夫妻感情也很和睦,让他安心了不少。

文革结束后,萧令儒得以平反,但萧卫东却没有机会再回城了,于是萧令儒夫妻二人在一切都安排妥当后,把萧卫东的女儿萧岚接了上来,让孩子享受城里的学校教育。

因为对萧卫东的亏欠,夫妻二人对大孙女十分疼爱,简直是当成了掌上明珠,就连后来唯一的孙子也没有得到如此待遇。

萧岚也十分懂事听话,学习认真,做事处处为他人着想,即便是后来有了弟弟妹妹,也丝毫没有任何吃醋嫉妒的行为,而是贴心的照顾他们。因此,不仅深得老夫妻二人的喜爱,也被所有的叔叔姑姑们疼爱。

改革开放以后,农村的生活越来越好,萧卫东夫妻二人的生活不需要再担心,进入80年代就更好了,想来家看看,花一角钱坐个火车就行,除了户口就再没有他们可以操心的事儿了。

这时萧令儒看到了老二和女儿脸上的淡淡的笑容,让他有些失落。

当初因为老大已经下乡,为了保住其他孩子们的前程,顾含瑾和萧令儒商量要划清界限,并给孩子们改名。

顾含瑾虽是资本主义家的小姐,但少年时就离家出走加入革命,先是当了一阵幼儿园老师,又是去了诊所成为了一名护士。

因此成分尚可,顾含谨只是初期挨了几次小批斗,后面因为街坊邻里的认可,并没有被萧令儒牵连。

所以即便夫妻感情良好,顾含瑾还是提出了这个建议。萧令儒虽然难过,但善良的他还是同意了。

在看到萧令儒点头后,顾含瑾就去说服孩子们改名,并让他们宣布和父亲划清界限。

萧采薇是一个泼辣直率的性格,她尤为孝顺,听到此话立马翻脸,指责母亲背信弃义,坚决反对划清界限。

萧文韬虽然觉得姐姐的话有些过激,但也坚决反对母亲的提议。

而萧佑明却非常赞同母亲的说法,他认为父亲现在正好在风口浪尖上,用这种方法避避风头也不错,只是做做表面文章,心里不把它当真就行了。

兄弟三人吵了半天,而萧武略年龄尚小,不知该如何是好,于是表态大家怎么定他就怎么做。

萧采薇后来是被顾含瑾的一句话说动了:“孝不孝顺,不在表面而在内心,心里有才是最重要。况且,你一个女孩,家里还指望你传宗接代不成?”

而萧文韬也是因为母亲的这句话,表示父亲身边总要有个人支持他陪伴他才行,这样才不会垮下来,也不会至于太可怜。

顾含瑾听后十分感动,虽然有些心疼,还是同意了他的选择。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