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9章 烧窑(1 / 2)

加入书签

杜如晦拿起王远写的诗和自己写的,两张纸一大一小,对比着看了起来。

“好字!好诗啊!书写快速,节省纸张,确实不错,但又改变了文字笔划,老夫又觉得不妥。”

王远说道:“改变了笔划有利有弊,但利大于弊,无非就是改变一下书写习惯和重新认字,既然认识了以前的文字,这简体字还不是一看就会?文字将来肯定是向笔划越来越少,字越来越小的方向发展。杜伯伯请看,这么小的字,若笔划多了,以你的眼神是不是不好认,若是笔划少了,是不是更好认?”

杜如晦点点头:“不错,贤侄可否拟个章程,或详细说一下如何简化文字,此举可是造福全天下的读书人,将来老夫一定上奏朝廷,给贤侄加官晋爵。”

王远说道:“这不应该是文学馆的事吗?杜伯伯,你还是直接上奏圣人,别让文学馆那些人尸位素餐,赶紧研究吧。”

卧槽!直娘贼!老夫怀疑你就是背刺我!杜如晦气的吹胡子瞪眼。

王远没理他,将杜如晦写的那张纸卷起来,拿进屋里,收拾了一下鸡粪,喂了点糙米。

此时屋内已经放了五个鸡笼,若不经常收拾,里面的气味会非常熏人。

一个木盆中发出的蒜苗快有一尺长了,已经可以掐着吃了,另外又栽了两盆,此时也已经发芽。

木桶中鞣制的牛皮也差不多了,再过一两天就可以做鞋子了。

来到院中,坐下继续喝茶。

杜如晦说道:“贤侄,怎么把诗拿走了?老夫还想再赏析一番哩!”

王远说道:“我写的那张不是还在这里吗?杜伯伯若是看不清楚,再写一张便是。”

杜如晦摇头笑骂道:“你个臭小子!”

那可是未来宰相的字,将来很值钱的,自己肯定不会再拿出来的。

王远看向走在练习的姚大牛四人,开口说道:“你们四人学的已经差不多了,明日开始你们随我去收拾店铺,过几天店铺开业,你们留下两人先在那里做膳夫,等店铺步入正轨了,你们可以轮流去做。今日是你们最后一天在我这里学习,将来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问我。”

四人执师礼,深深一躬:“多谢师父!”

王远点点头,说道:“你们先练着,稍后我教你们熬汤之法,晚上我们做拉面吃,厢房中的面粉不多了,你们全部和好,晚上都用了。”

“喏!”

这时,吴小海走了过来,开口说道:“小郎君,老李头说那些土坯已经干了,可以烧制了。”

“好,看看去。”

杜如晦也立即起身,跟了出去。

这几天不下雪了,几个老头在河边烧木炭的炉子一旁建了一个大土窑,而且早已经烘干,此时老李头正在那里指挥着一群青壮,向土窑里搬着干木柴和土坯。

见到王远几人,老李头咧嘴笑道:“小郎君,这一窑若开窑,那些盆碗正好拿到店铺里用,省的又要花钱买了。”

王远点头说道:“不错,这几天你们多做些土坯,食堂和各家都拿一些,破旧的都换掉。”

“放心吧,上次做那些都够烧制两窑的,这两天又做了一些,庄子里足够换新的了。”

王远有些担心地说道:“不知道那几个水缸能否烧制成功,这可有大用。”

老李头摇头说道:“很难。不过那几个大陶瓮应该能烧成。”

王远点点头,没有水缸只能用瓮来代替。

唐朝其实是有水缸的,只是工艺不行,很少有烧制成功的,后世有出土的唐朝文物中就有极少的几件。

窑中土坯和柴火码放整齐,老李头挥手道:“点火!”

几个老头将火把扔进窑中,浓烟渐渐升起,火势越来越大。

王远见到老李头的手上裂开了几道口子,皱眉问道:“老头儿,你手上怎么了?”

老李头笑道:“无妨,这几日冻的皴裂了,开春就好了。”

王远点点头,说道:“等夜里吃完饭,你将全村手上皴裂的召集去我那里,我给你们治疗一下。”

“多谢小郎君。”

土窑中的火势已经起来,没什么好看的了,王远便向回走去。

先去豆腐作坊,石大婶三个妇女正全力做豆腐,这两日周大山几人又打造了一副石磨,做豆腐的速度又加快了许多。

王远说道:“婶婶,今日两百斤豆腐没用半个时辰就卖完了,以后你们就辛苦了,每日要多做些豆腐,以后咱们生意越做越大,人手不够就多叫些人。”

石大婶说道:“小郎君放心,我们三人每日做个五六百斤豆腐还是很轻松的。”

王远摇头说道:“现在是很轻松,主要是天气寒冷,豆腐好存放,若是来年开春,特别是到了夏天,豆腐做出来个时辰就坏了,到时只能一做出来就要拿出去卖,所以那时候你们就要两更起来做豆腐,五更就要拿出去卖,那时才叫辛苦哩。”

石大婶说道:“大不了我们白天休息,晚上做工就是了。”

王远点点头:“我打算来年到县城开家豆腐作坊,正好婶婶家空出来了,到时将后院整理一下就可以做了,前院盖个酒楼,豆腐卖不出去的还可以在酒楼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