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正式称帝(1 / 1)
大雍一百六十五年,长安。
燕国公在此正式称帝。
立国号为燕,建元长庆,今年即为长庆元年,同时定都于长安,并分封妻妾及诸子女。
封原配夫人杨氏为皇后,姨娘马氏为德妃。
封长子唐元嘉为皇太子,次子唐元景为楚王,长女为昌平公主。
同时前朝有功之臣,也各有奖赏。
不过虽然各有奖赏,看起来谁都得到了应该得到的东西。
但是人心很难满足,哪怕大燕江山才定下来,私底下的各种暗潮汹涌就已经开始了,各方势力纷纷蠢蠢欲动。
后宫里面,杨氏尽管已经成为皇后,地位反倒没有在府里面的时候那样稳固了。
在府里面的时候,杨氏凭借着出身就可以稳如泰山,马姨娘并不敢惹杨氏,只是跟个透明人一样养着女儿大姑娘。
说起来府里面有这个姨娘,还养着一个庶女,但是母女两人根本就没机会到杨氏跟前碍眼。
不过那也只是迫于形势,马姨娘不得不把自己活成隐形人,只看她能成为府里面唯一的姨娘,也知道她不是没有本事的人,并且甘心永远居于人下的人。
等到进宫以后,马姨娘被封为四妃之一的德妃了,又觉得杨皇后这个前朝宗室女的身份,不但不能像以前那样压制着她了,反而还成为拖累了。
曾经的那些野心,便又悄悄地升起来了,并不甘心继续在宫里面做个隐形人,手上的各种小动作不少,不伤筋动骨,却也很闹心。
前朝,新帝尽管对着两个儿子,还是按照自古以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册封长子唐元嘉为太子,次子唐元景为楚王。
但是连新帝在晋中起兵都是在唐元景的谋划之中,为的就是不居于人下,只能任人宰割,现在又哪里愿意只做一个楚王,永远处于臣子的地位,对着兄长唐元嘉俯首称臣。
另外,朝中的一些大臣,为了日后能够爬得更高或者说能和日后的帝王君臣相得,各种各样的原因,在两个新鲜出炉的皇子子之间,也各有支持的对象。
其中,跟着新帝一路从晋中那边到京城的大臣,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将,都和唐元景更熟悉一些,大多数人难免就更偏向唐远景一些。
他们认为唐元景和他们一样,是跟着新帝一路走过来的人,要是日后是唐元景继承帝位,肯定会更加亲近、重用他们。
而且唐元景一路走来,称得上是劳苦功高,就因为晚两年出生,就要居于人下,这本来也不公平。
等到新帝起兵以后,投奔过来的这些大臣,大多数人支持的就是唐元嘉了。
毕竟按照规矩,本来就该唐元嘉做继承人,他们不像那些从晋中跟来的旧臣,和唐元景先有交情了,有着先入为主的心情,自然要按照规矩来行事了。
而且唐元嘉本人又不差,不但文武双全,待人接物处事上面都没有什么问题,怎么看都是一个合格的继承人。
当然,这只是两个人手底下势力的大部分情况。
唐元嘉同样也领过一段时间兵,为人处事又没有毛病,也不是就没有晋中旧臣支持唐元嘉了。
唐元景这里也是这样,他表现出来样子一贯优秀,新投奔过来的大臣,肯定也有支持唐元景的。
不过总的来说,唐元嘉的势力,是以新投奔过来的大臣为主,支持着嫡长子是正统这个规矩,大多数都是文臣。
唐元景的势力,就是以跟着新帝从晋中起兵的那些大臣为主,那个时候新帝是在领兵,这些旧臣大多数都是武将。
双方手底下各有不少大臣支持,让这个才立的大燕王朝,哪怕还没有一统天下,私底下的争斗就已经很激烈了。
当然,前朝这些明争暗斗,对于后宫来说影响倒是并不大。
两个皇子一母同胞,并不是由不同母亲所出,就杜绝了后宫参与进来的情况。
而且这些争斗现在还没有放到明面上,后宫里面对这些情况知道的也不多。
哪怕是皇后杨氏,尽管心里面一直有些担心。
但是更多的心思,还是放在不老实的马德妃身上了。
这一天,盛夏她们几个丫头正在屋子里面伺候,就听到杨氏和赵妈妈提起马德妃了。
赵妈妈先开口,“皇后娘娘,马德妃那里是不是要多注意一些?最近马德妃的小动作不少,要不然你把人叫过来敲打一番。”
杨氏却并不算在意,“赵妈妈,你担心什么?马氏本来就不是个老实的,要不然满府的丫头,也不会就她一个人成姨娘了!不过她年轻的时候,都没有本事得宠,现在年纪大了,膝下又只有一个女儿,就算不老实,又有什么用?”
年轻还能争宠,有儿子的话,也有机会母凭子贵。
但是两样都没有,就没有什么值得注意的地方了。
就算是不甘心,也只能不甘心。
赵妈妈明白杨氏的意思,却还是劝道:“皇后娘娘,还是不能大意!陛下封了马氏做德妃,哪怕是后院只有这个妾室,又养了一个公主,其实这个位分也高了,也未必就是一点儿都不在意马氏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