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节 又一个廖秋(2 / 3)
br> 廖秋? 这个人也叫廖秋? 当然,此廖秋非彼廖秋。 站在凌子涵面前的这个年轻人外表同样也是二十岁左右。他体格强健,身高超过两米,堪比真正意义上的巨人。高弹战斗服紧紧裹住胸部,被膨胀的胸肌高高顶起,有一种仿佛随时可能被绷开的爆炸感。更令人注目的是他左臂上端装有一面折叠合金盾牌,那是呈三角状凸起的军用器械。使用的时候将两边折叠层顺序展开,遮挡防护宽度超过一米,如果继续安装上、下两端的附属防护面,整体高度至少可以达到一米八。 突击兵是旧时代战争末期的产物。当金属外骨骼技术发展到极高层面的时候,坦克之类的重型战车因为受限于操控者视野,已经被太多的例子证明在战场上的存在感极低。为了适应需求,突击兵应需而生。 他们的防护装甲当然不可能比坦克坚硬,但灵活与适应度远远超过重型战车。 他们不可能负载一百五十毫米滑膛炮或线膛炮,但他们持有的八十毫米无后坐力炮完全可以担当进攻主力。 重型战车不可能从战场上彻底消亡,突击兵的出现只是促使它们改头换面,成为新的步兵支援体,并在情况允许的前提下,成为特定的进攻力量。 最初的突击兵拥有四块合金盾牌,分别安装在双臂朝外的位置,以及前胸和后背。 他们有共同的绰号。 龟人、铁甲人、罐头、钢体大兄贵、自带棺材的金属行走者…… 没有任何规定表明突击兵必须是身材高大,肌肉结实,浑身上下充满力量的家伙。但在广义上的大众认知概念里,他们就是与诸多力量型词语联系在一起。 身材矮小,行动敏捷的突击兵也有。他们被称之为“甲壳虫”。 突击兵是一种消耗巨大的昂贵兵种。他们在战场上很容易成为对方集火攻击的目标,因此每场战斗下来,合金盾牌都要全面维修甚至更换。如此一来,突击兵在某种从程度上也就成为了消耗品的代名词。 不是所有战团都能负担起突击兵的消耗,再加上他们的佣金数比普通士兵高得多,所以很多战团能不用就不用,减省开支。 但有一点很重要,突击兵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受到尊敬与重视。不雇佣并不意味着绝对不用。事实上,各个战团或多或少都掌握着几名突击兵的联系方式,以备不时之需。 看着眼前这个浑身上下如包裹在铁甲之内的魁梧巨汉,凌子涵最初的惊讶与震撼逐渐消失,一种从脑海最深处释放开来的疑惑占据了全部思维空间。 “你叫廖秋?”此时此刻,凌子涵非常冷静。他有意识的隐去了问话中间本该有着的“也”字。 “是的,我叫廖秋。”年轻的突击兵似乎对凌子涵抱有一丝畏惧。他同样举起右手,行了个军礼。 凌子涵微笑着分别与和永豪和廖秋两人握手,随后将视线转移到万恒保身上,释放出带有询问成分的目光。 万恒保故作轻松地笑笑,他凑到凌子涵耳边,发出只有彼此才能听见的低语。 “明全少爷让我向你问好。” 凌子涵极力控制着内心的惊讶:“刘明全?你是他的人?” 万恒保饱经风霜的脸上继续展露出笑意:“我们都是明全少爷的人。” “少爷说了,你应该组建专属于你自己的战团。从现在起,我们都是你的扈从。” 凌子涵没有说话。 他低头沉思。 良久,他抬起头,从万恒保那里要了三人的联系方式,点头分别打过招呼,转身朝着军团驻地停车场方向大步走去。 …… 这个世界肯定存在着某种与自己有关,自己却一无所知的秘密。 三个廖秋……这种事情想想就觉得滑稽。 然而静下心来,细思极恐。 同名同姓的人很多。 旧时代遗存下来的资料显示,“张伟”和“王伟”曾经是那个时代数量最多的同名群体。最高峰的时候,高达二十万以上。 女性也一样,“张丽”之类的名字很常见,同名群体多达十五万以上。 王、张、李都是大姓,如果是王秋、张秋、李秋……那么凌子涵虽然觉得古怪,却不会产生太多的想法。 姓廖的人很少,而且“秋”这个字在姓名之中不算常见。出现频率不高的姓氏与文字组合在一起,重合概率就更低了。 以流云城为中心,太阳城在地图上的直线距离仅为四十公里,当然因为地形的缘故,实际行进所需路线总长度不会低于一百公里。太阳城和流云城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