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十七章 看不懂的表格(1 / 2)

加入书签

“立即押往刑场,凌迟处死!”

李豫下了命令。

埋伏在人群中的官兵,立即冲了出来,将粮商老板,按着前往刑场。

粮商老板一边走,一边回头向李豫求饶。

李豫根本不给他机会,“特殊时机,行特殊之事。值此朝廷、老百姓困难之际,你们这些商人,竟然昧着良心哄抬粮价,啃食人血馒头,真是令人发指!不严格刑重判,本王对不起陛下的嘱托!”

话落,大手一挥,让士兵把粮商押到了刑场。

午时三刻,膀大腰圆的脍子手,举起锋利的刀,开始一刀刀割下粮商的肉。

围观的百姓,人头攒动。

胆小的看到一半,捂着嘴巴跑开了。

胆大的还能忍着恶心,一直观看。

刑罚执行完,粮商刚好咽气。

以前只是在史书上看到凌迟处死的情节,如今亲眼看到,李豫多少有些生理不适。

凌迟处死这个建议,不是李豫提出的,而是李隆基。

那一晚

“豫儿,你既然要抓典型,那么干脆就来个震慑人心的。”李隆基在李豫旁边如是说。

李豫听完,点点头,赞同李隆基的大部分看法。

但是唯独在判刑上,祖孙俩产生了分歧。

李豫觉得凌迟处死太过残忍,直接砍头给个痛快就好。

李隆基觉得李豫妇人之仁,更加坚持要凌迟处死。

“是,皇爷爷,孙儿谨遵您的旨意。”最终的结果是,李豫妥协了。

他没有办法不妥协,因为李隆基依然是皇上,大唐的主人。

看着粮商血肉模糊、面目全非的尸体,李豫士兵赶紧把现场收拾了。

在执行完凌迟处死的后,李豫紧接着在长安城贴了告示,不允许商人相互勾结、哄抬物价。

一旦发现商人相互勾结、哄抬物价,按律都执行凌迟处死。

告示一经在长安城传开,引发了一场不小的震荡。

有些商人纷纷用大笔现金,贿赂朝廷官员,让他们行个通融。

说也奇怪,李豫就像是有了千里眼、顺风耳一样,很快揪出官员和商人之间的勾结的证据。官员出于自保,都会主动投案,将收到贿赂,全部交给李豫。

李豫照收不误。

正当那些官员,以为自己可以逃过一劫时,却收到了被贬斥为岭南的圣旨。

可以当靠山的官员,接连被贬出长安后,长安城内的商人,意识到了他们面临的危局。

李豫为了监管长安城粮价、绸缎价、茶价不再被那些商人恶意操控,还设置了举报机制。

这个做法,还是参考了武则天时期的举报机制。

只不过,被举报的人,没有被杀头、也没有被连累家人。

李豫只是根据实际情况,奖励这些举报的人。

根据这些举报的信息,李豫顺藤摸瓜抓到了好几个奸商。

有继续顶风作案、杀死过人的商人,全部处以凌迟处死;有收敛行为的商人,处以巨额罚款,还可以继续在长安做正经生意。

12月,长安已经开始飘雪。

李豫把这两个月整治、长安、洛阳及其周边地区的物价,逐渐恢复到了接近安史之乱的水平。

比如原来的一斗米是20文钱,现在的一斗米是30文钱,虽然价格涨了10文钱,但是这还算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因为物价控制得好,东京、西京这两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百姓,在年底基本能过个好年了。”

李豫把整理的物价统计表,双手呈给了李隆基。

“好啊,朕的好孙儿,这些日子辛苦了。”李隆基装模作样地接过那一沓统计表,大概瞄了一眼。

图画得很好看,也很精致,但是,李隆基横看竖看就是看不懂。

他故意瞅了半天,然后轻咳一声,把那一沓统计表,全部还给了李豫。

李豫也知道,李隆基看不懂。但是看破不戳破,他又装作汇报任务似的,一一给李隆基细细地讲述了表格上的数据。

经过对奸商的大力整治,长安、洛阳及其被战争波及过的地方,经济逐渐恢复,物价也相对平稳。

又加上之前执行的土地改革,一些老百姓分到土地之后,耕作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皇爷爷,入冬之后就是春天,一定要保证整个大唐的种植安全。任何干预到耕作的事情,一定要尽量避免。大唐战乱刚刚结束,各地粮食紧缺,只有粮食得到了保证,从朝廷到民间才能够实现真正的安居乐业。”

李隆基点点头。

他的目光,扫到了桌上的那一张硬卡纸,又问:“如今身份证的推行如何了,各个地方上报的人口数据又如何?”

最近和李豫谈论统计表多了,李隆基也开始开口闭口地谈“数据”。

他惊讶地发现,庞大的帝国,一旦用数据表示,其实很好理解和管理。

李豫掐指一算时间,躬身回答,“明年的开春,就可以统计出各地的人口数据。”

为了能够更加生动形象地绘画出,每个大唐子民的形象,李豫允许各个地方的里正,聘请专业的画师来画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