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核心产品外销。(1 / 2)
谁在煤炭和铁的产量增加之后,农具厂也来了一波副产品大爆发。 农具厂疯狂的铸造的铁锅和火炉,这些铁锅和火炉出厂之后,火炉在北方地区,稍微有些条件的家庭都很欢迎。 铁锅更不用说了,无论南北都需要,批量生产的铸铁炉和铁锅,渐渐的把价格打下来了,河套牌的铁质产品知名度彻底响彻了南北。 产品火热的程度一度脱销了,不过商队力度加大之后,才提供足了供给。 但是有人欢喜有人忧,河套牌的廉价产品进入市场之后,让不少的铁匠失业了,因为人们都喜欢买廉价的河套牌,他们制作的铁器稍微贵一些,所以竞争不过河套牌,当然有些机敏的人,把自己打的东西套上河套牌的牌子,赚的盆满钵满。 此时焦炭技术还没有传到民间,只被河套和朝廷掌握,铁匠们还是用的木炭打铁。 随着商队把这种情况反映给了张之庆。 张之庆一拍脑门,把这事儿给忘了,这样的话,朝堂上那些大人们肯定会说他与民争利,于是当即下令,除了铁锅和火炉继续生产之外,所有的铁器全部不外销。 另外为了怕让老朱起疑心,张之庆把近半年,卖铁器农具的收入,划出60%,作为商业税交由朝廷。 不得不说,张之庆的求生欲很强,那60%的收入接近300万两,一下子全部交由朝廷,让朝廷的财政一下宽松了不少,毕竟南方还在打仗,用钱的地方很多。 除了铁锅和铁炉作为核心产品外销,其他的一律不予民间竞争,生产过剩的产品,全部留在仓库里,以便有损耗自产自销。 河套牌的农具撤走后,百姓们不适应了好久,但给铁匠的生存空间就宽松了,再加上河套牌各地的给他们了一些锻造使用的先进工具以及一些更加省力锻造方法,作为赔偿。 另外还招揽了一些失业的铁匠,来到河套,扩大了钢铁厂的规模。 南京的老朱对张之庆这件事办的很满意,大量铁匠失业怨声载道,本来对张之庆不满的官员,天天弹劾他,让老朱头都大了。 随着这件事儿被处理之后,恢复了平静。 这件事情确实是张之庆想简单了,他一直认为产量上去了,老百姓们都能买得起,都可以用得起,却忽略了价格低廉的产品进入市场之后对市场的冲击有多大,让成千上万的人失业,他为自己考虑不周愧疚。 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他命令机械厂,将产量过剩的铁料,全部投入各种锻锤的生产中,并且以低廉的价格卖给铁匠们,让他们效率翻倍。 经过这件事之后,张之庆意识到必须要有核心产品,不然的话卖大宗产品,其他人会竞争不过他,导致成千上万人失业。 而核心产品单独垄断自己手里,也不存在竞争,就没有这些问题了。 这天张之庆来到了搪瓷厂。 搪瓷厂的九品大使,带着一众管事的,一路小跑的来迎接。 “下官见过大人!”。 “嗯,搪瓷的进度怎么样?”。 “回大人的话,丙级搪瓷已经试验成功了,可以投入生产”。 丙级搪瓷,就是之前用铁皮压的最低级廉价品,这个主要是卖给百姓的。 张之庆跟随官员来到车间,地上摆着一些自然冷却的试验品。 有搪瓷盆,搪瓷碗,搪瓷缸子,搪瓷夜壶,搪瓷桶,还有搪瓷盘,等等一系列搪瓷制品。 全部采用白底印着大红花的样子,以及锦鲤鱼啊,鸳鸯之类的。 看到这些物品,张之庆梦回70年代的感觉,这些基本上和70年代生产的搪瓷物品无样了,而且张志庆铁皮用料很足,基本上是一毫米的,握在手上有一种瓷实的结实感。 拿起一个搪瓷缸子,张之庆咧嘴笑了起来,“好啊,好啊,搪瓷厂所有工匠工人,这个月月前翻一倍!”。 工人们听到张之庆的话,顿时雀跃的欢呼了起来。 张之庆却手里握着这個印着大牡丹花的,搪瓷缸子陷入了回忆。 小的时候,他爷爷经常拿搪瓷缸喝大砖茶,每次剩半缸子放在火炉上温着,只要他放学一回奶奶家端起半缸子,咕咕咕的一顿喝,每次都让他爷爷嫌弃。 还有一次就是,拿他爷爷的搪瓷缸泡方便面,吃完之后没洗让骂了一顿。 这些小的时候的回忆都记忆犹新啊,那时候的搪瓷缸子,可谓是一缸传三代人走他还在。 回过神来,转头对九品大使说道,“全力生产!需要多少钱写个折子,给我报上来,另外再生产一批咱们兵团上下级军官使用的”。 “好的大人!”。 可以说今后搪瓷制品,将成为河套牌的拳头产品,销往整个大明。 随着大笔资金投入,搪瓷厂扩大了几次规模,然后运作了起来。 首先商队把搪瓷制品,运输到了北方各地的商铺里,比如搪瓷缸子25文钱一个,搪瓷盘子15文,搪瓷碗15文,搪瓷盆30文,等一系列产品都在200文以内。 (刚才作者查了一下资料,古代一文钱按购买力等于现代1~7毛,咱取一个最高的,那也行相当于一块钱了) 之前廉价农具打下的知名度,让百姓们得知河套牌就是便宜,所有的搪瓷制品一经销售,瞬间火爆了起来。 北方的一些各大商铺都不由的定量销售了。 排上队的百姓拿上了盆,在众人面前显摆,用手弹了弹盆子。 “这是铁的!摔不烂”。 人们一听说搪瓷制品不怕摔,一个个都抢着要买。 不怕摔又耐用又便宜的好东西,人们肯定要买啊。 兵团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