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章 起义军会失败的原因(1 / 2)

加入书签

韩阳府渭城县衙内此刻热闹非凡,来自各地的起义军首领们纷纷聚集在此处。大堂之上,气氛凝重却又透着一股激昂与豪迈。

在人群的最前方,端坐着四名威风凛凛、气势不凡的首领。他们便是这支多达数十万之众的农民起义军的核心人物,是这场轰轰烈烈起义运动的实际领导者。尽管起义军对外号称拥有十八大营,但实际上真正掌握决策权和指挥权的正是眼前这四人。

这四位首领分别是任老六、赫阳棠、崔煨以及杨武治。他们各自有着独特的性格特点和领导风格,共同引领着起义军勇往直前。

在这四位首领之下,则是十八大营的统帅们。每个大营的兵力大约在 1 至 3 万人之间。每一营还设有数名统领,这些统领负责具体的作战指挥和部队管理工作。每位统领麾下管辖着四到六个营,形成了一个严密有序的军事组织架构。

再往下细分,每一个营都被划分为五个屯。每个屯有一百名士兵,由一名屯长带领。每个屯又下辖着四到五名队长,每名队长统率着二十到三十人的小队。而每支小队则进一步细分为五个伍长,每个伍长率领着五六名战士。如此层层分级,使得整个军队的指挥系统清晰明了,能够迅速有效地传达命令和执行作战任务。

在众多统领当中,马岱便是其中之一。他所率领的部队在交口一役中遭遇重创,原本将近三千人的队伍如今只剩下不到一千人。然而,幸运的是,赫阳棠及时对马岱的部队进行了补充,使其重新恢复了战斗力,继续投身于波澜壮阔的起义大业之中。

‘‘诸位,我军在交口一战中使得清军损失惨重,但是并不影响大局的走向,长安城以东义军全部撤离到长安城西部,如今渭城周围我军兵卒高达二十万,并且防御设备齐全,应当在这里踞守渭城,以逸待劳。同时派人打探清军朵隆阿部的动向,再做下一步打算。”崔煨说道。

赫阳棠点了点头,表示赞同。

另外,还需派人联络其他各路义军,共同对抗来势汹汹的清军。杨武治一脸严肃地提议道:“唯有团结各方力量,方能与那清军一较高下!”

“好,就依你所言去办!”任老六微微颔首,表示赞同,接着说道:“然而,我们亦不可消极等待,须得想方设法主动出击,方可寻得一线生机。”

众人围坐在一起,开始了激烈的商议。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最终决定派出一支训练有素且装备精良的精锐小队,悄悄潜入清军后方,展开一系列的骚扰和破坏行动,以打乱清军的部署和节奏。

就在这时,只见马岱挺身而出,抱拳拱手大声说道:“末将愿亲率此支小队,深入敌阵,定不辱使命!”

赫阳棠目光凝视着马岱,眼中不禁闪过一丝赞赏之意。他深知马岱乃是军中一员猛将,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胆识过人,此次由他领军出征,想必能够顺利完成这艰巨的任务。

其实,马岱之所以会如此主动请缨,并非一时冲动之举。而是他心中清楚地明白,这支由多方势力联合而成的起义军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他们缺乏明确的战略目标,犹如一盘散沙,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其次,由于士兵们大多未经系统训练,整体战斗力明显不足;再者,众人思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对于战争局势的判断和应对策略往往不够全面和灵活;此外,内部时常发生争吵和矛盾,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凝聚力和执行力;同时,这支起义军未能得到当地地主阶级的有力支持,导致物资供应和兵员补充都面临极大困难;加之缺乏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和经济基础,使得长期作战难以为继;并且,他们所拥有的武器和技术相对陈旧落后,无法与装备精良的清军相抗衡;还有,起义军成员普遍文化程度较低,缺乏必要的军事知识和技能培训;最后,自然环境的恶劣也给行军作战带来了诸多不便。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马岱深知凭借单纯的防守根本无法保住渭城,更别提取得这场起义的胜利了。因此,他才毅然决然地选择主动出击,希望能通过自己的努力,为起义军争取更多的机会和可能。

首先,缺乏战略目标,由于这支起义军没有明确的战略目标,他们只是盲目地抵抗清军,没有长远的计划和统一的行动方向。这导致他们在战斗中常常处于被动局面,无法有效地利用自身优势,也难以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此外,起义军内部可谓是一盘散沙,各路兵马皆自行其是,彼此间毫无有效的协调与配合可言。他们之间犹如繁星般散布着数不清的矛盾和分歧,这些问题如同暗礁一般,时不时地让起义军的行动触礁搁浅,甚至有时还会出现相互牵制、互为掣肘的尴尬局面。如此一来,起义军的整体战斗力便受到了极大的削弱和影响,宛如被重锤敲击过的瓷器,裂痕累累。

其次,战斗力的匮乏无疑成为了制约起义军发展的关键瓶颈。由于起义军既缺少足够的技术支持,又面临着资金短缺的困境,因此无法制造出先进精良的武器装备。相比之下,他们的战斗力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正规军相比,简直有着天壤之别,仿佛是瘦弱的孩童面对强壮的力士。不仅如此,起义军在重型攻城器械方面更是相形见绌,远远滞后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