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770章 还有人不死心(1 / 2)

加入书签

“听说,最近首辅收了个学生?”朱由检背着手,在宫后苑中散步,旁边是陪同着的曹化淳。

作为司礼监掌印,中外消息都会汇聚到他这里,以备皇帝查询。当然,这些消息都是些常见的,并不很要紧,真正要紧的消息,东厂和锦衣卫会直接汇报过来。

“是的。”曹化淳恭敬的回答道。从才情上来说,他和刘若愚是不相上下的,文化水平都非常高,各方面都理的很顺,是个很好的文秘人才,因此现在有事情朱由检都喜欢询问他。

“这件事是怎么回事?朕看帝国日报都报道了,说是献了书才得首辅青睐?”朱由检疑惑的问道。

作为一个皇帝,最重要的就是消息灵通,在日常处理政务之余,他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聆听各方的消息,东厂、锦衣卫、司礼监、内阁、都察院,都是非常重要的渠道。

“根据东厂汇报,这是徐阁老的一个策略,为了推广西学和自己的思想。”曹化淳将事情的经过和来龙去脉都讲解了下。

听完后,朱由检有些沉默,这件事,徐光启并没有对他奏报,而是自己去做了。或许是觉得没必要,也或许是想要有所成的时候报上来。

“这件事……”朱由检有些犹豫的想到,对于徐光启的行动,他是支持的,但是对方没有奏报,让他有些膈应。

“保持关注即可,对了,翻译编篡的书籍,记得给朕过目。”最终,朱由检还是决定保持旁观的态度。

他自己本身没有太多的哲学修养,太负责的形而上学也不是他的长处,他知道要改造大明百姓的思想,而已知道理学和八股的危害,也希望改变这些,只是自己没有这个能力而已。

既然徐光启主动担起这个责任,自己只需要看着,然后在支持即可。毕竟,任何一种思想,没有

他的支持,是不可能传播开来的。

何况,再糟糕的话,还能比原来的历史结局要糟糕?

“关于教育和学校发面,按照正常的计划去做,现在已经可以将消息放出去了,今年的秀才试,让各地县衙和府衙,在贴经默义上面,多一些西学。不,诸子百家的内容,尤其是墨子上的,必须要有,明年再出西学的方面的考题。”朱由检缓缓说道。

这是一个信号,配合徐光启的一些举措,为乾圣七年的大考做铺垫。乾圣七年学院不可能普及,但是考试内容一定要变,等到了乾圣十年,差不多第一批小学就都毕业了,介时即可所有的事情全面铺开。

一旦有了几百万的小学生,这种力量,朱由检几乎不敢相信,或许南北美无法纳入国土,但南洋和澳大利亚,绝对会成为大明的内湖和领地。

“老臣明白。”曹化淳点头,然后示意跟在身后的秉笔将意见记录下来。

随后,曹化淳又再次上报一些消息,都是随意说的,事情涉及到方方面面,有给不田亩和田税的施展进度,也有工商管理的进度,还有海军的建设进度,各地港口,军舰,对外贸易等等。

“对外贸易这一块详细说说。”朱由检忽然打断道。

“是。”曹化淳停顿了下,仔细想了想,整理了下脑海中的资料,然后接着道:“开放的几个港口,都有西洋人前来贸易,而且很繁华,他们运送来各种香料以及粮食,或者直接大船的金银运送过来,而后在带走丝绸、瓷器、生丝身子大宗棉布等。”

“而大明的商人,有的直接出海贸易,有的则是直接在港口区直接贩卖给西洋人,三个港口都形成了类似集贸市场的大宗货物交易中心,天南海北的商人都在此处设有店铺。”

如今大明开放了港口,其实

很多商人不必要辛苦出海贸易,但有些事情却是不能只顾眼前,出海就代表你掌握了这一条航线,而去往西洋人的港口,则是掌握先机,真正跑来大明的港口收购货物的,都是不愿意空跑回去,这样的船只,一般运载量少,而且很多都是实力不行。

“对了,三大港口贸易量如何,是顺差还是逆差?”朱由检随口问道。

“顺差逆差?”曹化淳有些懵,重复了一遍这两个词,不解的看向皇帝。

“是朕疏忽了。”朱由检一敲额头,这个时代还没有这两个词呢:“出口和进口的货物以银钱计算,会有一个数值,出口的数值超过进口叫做顺差,反之则是逆差。明白了吗?”

“老臣明白了。”曹化淳点头,尽管他不知道这个数值有什么作用和意义,但还是讲皇帝的讲述给认真记下来。

“不过,商部没有做这个统计,只有一个出口的大概数值,在五百万左右,没有进口的。”曹化淳想了想道。

“让商部那边注意,这种统计要做好,还有其他一些统计,比如全国公司数量,贸易量,税收等,这些数值很重要,都要着实进行统计。”朱由检行了想吩咐道,他不知后世国民生产总值是怎么弄的,但想来也就是这些,自己不会吩咐下去就是,以后肯定有人能研究出来。

“是,老臣省的。”曹化淳再次示意身后的秉笔记录。

“对了,最近怎么没看到东厂和锦衣卫的人过来汇报消息。”朱由检似乎想起了什么,又问道。

这两个机构,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