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一十章 实验阶段(1 / 2)

加入书签

铁匠铺在京城所在多有,孟樊超为了照顾自己兄长的生意,这才带着朱兴明前来此处。

铁匠是个凭力气吃饭的职业,一个手艺精湛的铁匠,也是要经验的。

朱兴明走进这家铁匠铺,铁匠铺的孟掌柜看到了兄弟带着一个衣衫华贵的人走了进来,慌忙停住了手中的铁锤:“兄弟,我这里脏乱的很,你来此作甚?”

孟樊超慌忙上前引荐:“大哥,这位是朱公子,想到你这铁匠铺里做件东西。你先将手里的活计停下吧,这是朱公子赏你的。”

这是微服出行,朱兴明不想表明自己的身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这孟掌柜也隐约的猜到了,这小小年纪的公子哥姓朱,又是自己兄弟带来的。对方自然是身份显赫,不是某个王爷就是某个皇亲。

若是王爷则了不得了,皇亲就一般般了。自朱元璋立国,老朱家开枝散叶。万历时期,宗谱记载宗室成员为十五余万,末年时最低应为二十余万。

这么多皇亲,就不值钱了。但自己的兄弟在宫中当值,对这个小年轻人又恭恭敬敬。那么孟掌柜便推断出,朱兴明的地位绝不会很低。最少,得是个亲王啥的吧。

而孟樊超出手阔绰,给了自己的兄长二两银子。这更显得朱兴明的身份尊贵,孟掌柜慌忙恭恭敬敬的道:“公子但有吩咐,小人自当尽力而为。”

银子,硬通货中的硬通货。大明王朝到了崇祯年间,一年国库收入也不过区区四百万两。动不动一言不合几十上百两,更夸张的几百万上千万两的赏赐,就有些夸大其词了。

除了大宋,宋朝是最富有的朝代,一年的赋税达上亿。可惜后来被蒙元灭了国,到了大明朝,明中期赋税收入还不错,尤其是崇祯年间的国库就开始大幅度缩水了。

朱兴明点点头:“孟掌柜,本、我带了一些东西来,你把它们放进熔炉里,给我烧化了。跟你冶铁一般,化为铁水即可。”

其实玻璃制造的技术相对于比较简单,只是做成大块的玻璃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罢了。单纯的做些小物件,只需将原料融化掉。出来冷却之后,就是玻璃了。

孟樊超将弄来的石英砂还有纯碱以及石灰石交给了他哥哥,孟掌柜看着布袋里的东西,他打开后一愣:“这、这是何物?”

“大哥,你就甭管是什么东西了。放入炉子里,大力煅烧便是。”孟樊超将布袋递给他,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这东西,能做出什么类似于透明水晶之类的玻璃么。

其实朱兴明心里也没底,但万事开头难,总得试一试。理论上来说,做个简易的玻璃并不是什么难事,毕竟,这东西随便烧烧就能结晶。

坩埚,在大明朝早已普及。铁匠铺用坩埚放入炭炉内不断的煅烧,坩埚内的铁水就会融化。再用钳子将铁水倒出,然后叮叮当当的反复锻打即可成为上好的铁器。

把玻璃混合物放入耐热坩埚,这种容器应能承受窑炉里极其高的温度。玻璃的熔点相对较低,坩埚容器也应能轻易被金属钩及杆控制。

孟樊超找了把椅子,用袖子擦了擦小心翼翼的搬到朱兴明跟前。朱兴明毫不客气的坐了下来,按照朱兴明的吩咐,众人很快开始了煅烧工艺。这对于孟掌柜来说轻车熟路,他将原料倒入坩埚内,放入炭炉之中。

通红的火炭将炉内烧的灼热,家童用力地拉着风箱,很快炉内的温度就上来了。朱兴明本想上前看看,可一股扑面而来的热浪让自己望而却步的退了回来。

奇怪的是,这孟掌柜似乎不怕热一般。他赤膊着上身,一身古铜色的肌肤在炭火的映照下更是光亮。似乎被包浆一般。这些都是纯体力活,大概是拿了巨赏,孟掌柜一把将家童拽起,自己亲自过去拉扯起风箱来。

不知道过了多久,这些被混合的原料连同那个坩埚都被烧的通红。看样子,应该是成了。

朱兴明心里没底的站起身:“好了,把坩埚内的东西倒出来吧。孟掌柜,找个铁板,倒入铁板之中。”

孟掌柜放下风箱,起身看了眼炉子里的坩埚:“朱公子,怕是不行,让小人在烧一会儿。”

煅烧的工艺,对于温度火候的掌握,孟掌柜自然是比朱兴明懂得多了。他说不行,那就一定不行。朱兴明没说什么,又做回了自己的位子。

又过了半响,孟掌柜起身看了几次之后。终于拿起铁钳,将炉内的坩埚夹了起来。通红的坩埚内,就是锻造好的玻璃溶液了。

家童找来一块带有凹槽的光滑的铁板,孟掌柜有些犹豫的问道:“朱公子,直接这样倒进去么,需不需要锻打?”

朱兴明有些没底的说道:“倒进去,这是琉璃,无需锻打。”

玻璃汁水被倒入铁板内,朱兴明再次的站起身,孟樊超等人也都忍不住凑上前来。只见这坩埚内的原料都已经化成了汁水,倒入铁板之后,终于开始慢慢冷却。

冷却在铁板上的汁水,终于呈现出了琉璃的本色。死太监旺财忍不住大叫:“成了,千岁、千锤百炼,朱公子,终于成了!”

这句话不伦不类,他本想叫千岁爷。幸亏反应及时,慌忙改口。不然朱兴明的身份怕就暴露了,铁板内的玻璃冷却之后,终于成了晶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