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二百一十九章 身份(1 / 2)

加入书签

汤若望说的重大突破,那一定就是个好消息了。这也就意味着,火器能够大规模装备军队,更为进了一步。

有了火器,大明王朝的军队,还怕建奴个锤子。

好消息,这确实是个好消息。朱兴明登时精神起来,热情招呼到:“快,快到正厅详谈。”

‘啪!’的一声,汤若望直接把一把短火铳放在可桌子上。这是一把燧发式滑膛手枪,其制作精美程度可以媲美现代手枪。只不过,这是纯手工打造。

朱兴明拿在手里掂了掂,入手沉重:“不错,汤大人,这手枪威力如何?”

“很好,太子殿下。下官听说您在宫外遭遇到了刺客,还好没什么大事。这把燧发手枪正好用来防身,太子殿下以后出宫,便不会怕那些歹人了。”

朱兴明大喜,燧发手枪,确实是把神器。甚至于,枪柄还有螺丝嵌入。可惜,这螺丝是手工匠人纯手工打造,费时费力。

“这把枪,做了多久。”朱兴明又问。

这才是自己最关心的,若是能够量产。将来先把火器营装备全部换上燧发枪,到时候一枪在手天下我有。

可惜,汤若望的话还是让朱兴明有些失望:“这把枪,六个工匠反复修正了两个月。下官知道殿下的意思,若是全营都装备上燧发枪,还尚需时日的。”

朱兴明点点头:“倒是本宫心急了,好吧,这确实是个好东西,本宫收下了。”

燧发枪大规模普及,确实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而且造枪费时费力,真正让明军全部装备的话,短时间内是绝对不可能的。

首先精铁问题就得解决,再者还需要大批熟练的能工巧匠。更重要的,还是一个字,钱。

造枪造炮是个烧钱的买卖,不过汤若望能造出这支样品来,这已经是个巨大进步了。

之后出门必须燧发枪在手,否则在遇到刺客的时候,那可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若是燧发枪在手,关键时刻对着敌人来上这么一枪,对方非死即伤。

兵仗局的火器研制确实遇到许多瓶颈,汤若望此次前来除了献枪,更多的是许多问题向朱兴明请叫。

其实对于火器,朱兴明许多地方也是不懂。只能摸索着来,反正他把自己知道的那些理论知识,尽量都跟汤若望说了。

汤若望是自己唯一能够交流起来方便的一个人,因为自己的许多理论知识他都能听懂。即便是听不懂,跟他一解释他也明白个大概。

太子刺杀案,成了轰动京城的大案要案。刑部、大理寺、都察院、顺天府、锦衣卫,甚至于已经落寞了的东西厂,联合办案。

只要是京城能调动的部门,全部出动调查此案。这是关乎于大明生死存亡,关乎于国祚延续、关乎于天子子嗣的大案。

各部都顶着巨大的压力。首先是封城。从中太子爷遇刺案始发,四门城门的守卫来报,并未发现大规模出城的人群。

也就是说,刺客很可能还在城内。于是,能出动的京城护卫、锦衣卫、东西厂的幡子、顺天府的差役、东宫卫的人,全部挨家挨户的搜查。

可奇怪的是,搜了两轮下来。几乎是将京城翻了个底朝天,愣是没有半点线索。

那二十多名刺客,似乎人间蒸发了一般,杳无音信。没有人知道他们的下落,更别提这是什么人干的了。

可毕竟是朝廷也不是吃素的,即便是没有抓到活人,可他们依旧是发现了许多蛛丝马迹。

首先,孟樊超杀死的八名刺客中。有的人手指异于常人,怎么说呢,他们手上老茧的位置和普通农民或者工匠不同。除了握刀握枪之人,他们手上的老茧位置不会如此特异。

也就是说,他们是兵。而且是一群训练有素,甚至于曾经在沙场搏命过的老兵。有了这个线索,案件调查就逐渐明朗了。

还有,更重要的一点。当初孟樊超将一名刺客的佩刀插进砖墙后生生掰断了,这才造成朱兴明假死,从而躲过了一劫。

而这柄刀虽然平平无奇,在民间和军营都有人使用。但是,这还得感谢朱纯臣。

朱纯臣把一些粗制滥造的粗铁,通过行贿的手段送到兵仗局的时候。兵仗局除了用这些粗铁铸造出炸了膛的红夷大炮外,还铸造了一些兵器。

而这名刺客手里的佩刀,就是掺杂了这种粗铁所至。这种佩刀脆且钝,使用起来很不顺手。即便是怎么打磨,其锋利性和韧性都大打折扣。

这也难怪,一把厚厚的佩刀,会被孟樊超神力掰断的原因了。

而兵仗局的这些兵器,都是流入了各军营中的。因为民间百姓,是绝不会用这种粗铁打造兵器的,太垃圾的兵器,没有人愿意用。

乾清宫暖阁,崇祯看着骆养性等人递上来的卷宗:“还查到了什么。”

骆养性伏地道:“回皇爷的话,臣等正在调查。可有一点基本可以断定,是军营将士所为。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些刺客与军营将士脱不了干系。”

“查!不管是什么人,给朕一查到底!”崇祯重重的拍着桌子。

军营将士有人要刺杀朱兴明,这个案子还真是大了去了。是不是下一步,他们就要宫变直接打进紫禁城来了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