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252章 翠岭幽居图(1 / 2)

加入书签

董建川此时已经完全相信了王景行的判断,他有些恼怒地对李久生说:“李老板,你这是怎么回事?我这么信任你,你却拿一幅赝品来糊弄我。”

李老师都不叫了。

李久生无奈地叹了口气,瘫坐在椅子上:“董老板,我真的不知道啊。这画我也是多年前从一个很靠谱的渠道收购来的,当时也找了一些人鉴定,都说是真迹。”

“我也一直把它当作镇店之宝,没想到竟然是赝品。这几年画廊经营不善,我本想靠着这幅画能挽回一些损失,没想到……”

王景行看着沮丧的李久生,也不去想他是真伤心还是装的:“李老板,这艺术市场鱼龙混杂,赝品横行。造假者的手段也越来越高明,让人防不胜防。这幅画你还是收起来。”

“不过你保险柜里应该还有画吧?再拿出来给我们看看,总不好让董总空手回去。”

李久生一听,脸上露出一丝肉疼的表情,那保险柜里的画可都是他最后的家底儿了。

可事到如今,他也明白,要想挽回点局面,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剩下的画上了。

磨蹭了一会儿,他还是起身打开了保险柜,小心翼翼地捧出两幅画,把其中一幅在桌上慢慢展开:“董老板,这儿还有我压箱底的黄宾虹的《翠岭幽居图》,这绝对是黄宾虹的真迹,我敢打包票。”

董建川一听是黄宾虹的画,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黄宾虹在近现代美术史上那可是响当当的人物,他的作品在收藏界可都是香饽饽。

随着画卷展开,是一幅纵130厘米,横60厘米的纸本水墨设色画。

画面主体为一座连绵起伏的翠岭,山势雄伟,巍峨壮观。

山岭间云雾缭绕,若隐若现。山上植被丰富,树木郁郁葱葱,形态各异,树枝交错纵横。

树叶则以浓淡墨色晕染而成,层次分明。在山岭的深处,隐隐可见一座幽居坐落其中。

房屋的轮廓以简洁的线条勾勒而出,屋顶的瓦片以淡墨渲染,显得古朴而宁静。屋前有一条蜿蜒的小路,小路两旁是低矮的草丛和零星的野花,顺着小路望去,仿佛能看到一位隐士正漫步其间,给人一种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幽之感。

画面的近景处是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溪水清澈见底,以留白和淡墨的手法表现出水的流动感。

溪边有几块形态各异的巨石,石上布满了青苔,用墨点和墨线表现出青苔的质感和纹理。

巨石周围生长着几株翠竹,竹枝挺拔,竹叶疏密有致,与周围的山水相互映衬,更显雅致。

李久生介绍:“黄宾虹大师是我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开派巨匠之一。”

“他的代表作《黄山汤口》以7200万元起拍,最终以3亿元落槌,加佣金以345亿元成交。”

“这幅《翠岭幽居图》充分展现了黄宾虹‘黑、密、厚、重’的绘画风格特点。”

“画面整体墨色浓郁,但层次丰富,通过浓淡墨色的交替运用,营造出山水的明暗虚实变化。”

“在墨色的渲染上,运用了积墨法,层层叠加,使墨色更加醇厚凝重,富有质感,体现出山水的厚重与雄浑。”

“在笔法上以中锋用笔为主,线条刚劲有力。”

“同时又结合了侧锋和逆锋用笔,使线条更加丰富多变,如表现山石的纹理、树叶的形态,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性和自然感。”

“而且还运用了点染法,以墨点来表现树木的枝叶、山上的植被等,使画面更加繁茂丰富,富有节奏感。”

见李久生还要讲,董建川不想再听他讲课,急忙叫停:“可以了,我自已看看。”

董建川看过的画其实不少,多少懂一点。

目光首先落在了画的笔触之上,拿着放大镜,一寸寸地掠过画面。

他微微眯起眼睛,仔细观察着每一笔的走势与力度,嘴里还不自觉地喃喃自语:“这笔触,刚劲中透着细腻,起笔收笔皆有章法,不像是出自新手或是仿冒者的随意勾勒,倒真有几分黄宾虹大师的神韵。”

边说着,边轻轻点头,像是在肯定自已内心的初步判断。

紧接着,把注意力转移到了墨色之上。

董建川微微侧过脑袋,调整着光线与视角,以便能更清晰地查看墨色的浓淡变化。

“这墨色的过渡,从深沉的墨黑到淡雅的浅灰,自然流畅,毫无凝滞之感,也没有发现颜料有任何不自然的堆积或是色泽的偏差。”

又将画举到与视线平齐的位置,对着头顶的灯光,仔细查看纸张的透光性与纹理走向,那专注的模样仿佛要将纸张的每一个纤维都看透。

就这样,董建川全神贯注地看了老半天,没有发现什么明显的破绽。

他直起身子,揉了揉有些酸涩的眼睛,扭头看向王景行:“你怎么看?我这一番查看下来,感觉似乎没有太大问题。”

王景行通过透视,确定这幅画的纸确实是自然老化的纸。

透视进去,墨也很自然。

和上一幅的墨迹对比,明显更老一些。

最关键是印章。

王景行眼睛紧紧盯着印章的每一处细节。

印章的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