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4章 突破与起航(1 / 2)

加入书签

第四十四章:突破与起航

在海外公司提出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这一要求后,老王和王宇的心头仿佛压上了一块巨石。那几日,父子俩常常在夜深人静时相对而坐,烟雾缭绕中,他们紧锁的眉头和沉重的叹息交织在一起。压力如影随形,但他们眼中的坚定从未有过丝毫减退。

“爸,这可真是个大难题,咱们能行吗?”王宇的声音中透露出一丝焦虑,他习惯性地挠了挠头,眼神中满是迷茫。

老王深吸一口烟,缓缓吐出烟圈,若有所思地说道:“儿子,事到如今,咱们没有退路,只能硬着头皮上。”

第二天清晨,公鸡还未打鸣,老王和王宇便踏上了寻找专家和机构的征程。他们先是拜访了县农业局,咨询相关的专业人士。然而,得到的答复并不能让他们满意。

“去省城的农业大学试试吧,那里或许有咱们需要的人。”一位好心的工作人员给他们指了条路。

父子俩马不停蹄地赶往省城,在农业大学的校园里,他们四处打听,逢人便问是否了解农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专家。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番周折,他们终于联系上了一位在该领域颇有研究的大学教授。

教授的办公室里堆满了书籍和文件,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他的书桌上。老王和王宇怀着忐忑的心情向教授讲述了他们的困境。

教授听完,扶了扶眼镜,目光中透露出赞赏:“老王,你们的想法很好,但是要完成这份报告,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包括土地使用、水资源管理、农药化肥的使用情况等等。这可不是一件轻松的活儿。”

老王和王宇连连点头,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教授,只要您能指导我们,再辛苦我们也不怕。”

从那一天起,老王和王宇便全身心地投入到报告的准备工作中。在教授的指导下,他们开始深入稻田,对每一个环节进行详细的记录和分析。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未照进稻田,王宇就已经扛着仪器走进了田间。他仔细地测量着土壤的肥力,每一寸土地都不放过。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但他手中的动作却没有丝毫停歇。他认真地记录着每一个数据,仿佛这些数字是打开成功之门的密码。

“这块地的肥力还不错,但那边可能需要补充一些有机肥料。”王宇一边测量,一边自言自语道。

老王则穿梭在村里的农户家中,与那些经验丰富的农民们交流。他倾听着他们的种植故事,虚心请教着每一个可能的改进方法。

“大伙们,咱们这次的报告关系到咱们能不能和海外公司合作成功,大家都多帮忙想想办法。”老王诚恳地对村民们说道。

村民们纷纷围拢过来,七嘴八舌地出着主意。

“老王,你放心,咱们一定全力配合。我家那块地的灌溉经验也许能派上用场。”一位老农拍着胸脯说道。

“我知道一些祖传的防虫法子,说不定对宝宝有用。”另一位村民也积极响应。

林晓也在为这份报告默默地付出着。她把年幼的孩子托付给父母照顾,自己则整天坐在电脑前,眼睛紧紧盯着屏幕,在海量的信息中筛选着有用的资料。她的手指在键盘上飞快地敲击着,整理着相关的政策法规和国际标准。

“这些标准一定要符合,不能有丝毫差错。”林晓暗暗对自己说道。

夜晚,当整个村庄都沉浸在宁静的梦乡中,老王家的灯光依然亮着。老王、王宇和林晓围坐在桌前,仔细地核对每一个数据,讨论着报告的每一个细节。

“这个地方的表述还不够准确,得再修改一下。”林晓指着电脑屏幕说道。

“还有这部分,得补充一些实际案例,更有说服力。”王宇补充道。

老王认真地听着,不时点头:“你们说得对,咱们不能有半点马虎。”

经过几个星期没日没夜的紧张工作,那份承载着他们无数心血的可持续发展报告终于完成了。报告中,详细阐述了他们在环保种植、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果。每一页文字、每一组数据都凝聚着他们的汗水和希望。

当他们怀着忐忑的心情把报告提交给海外公司时,对方的代表仔细地翻阅着,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只有纸张翻动的声音。

许久,海外公司的代表抬起头,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你们做得非常出色,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那一刻,老王和王宇悬着的心终于落了地,喜悦的泪水在他们的眼眶中打转。

最终,双方成功签订了合作协议。那份协议不仅仅是几张纸,更仿佛是一座坚固的桥梁,连接了“绿源村”和遥远的海外市场。

协议签订后的日子里,整个村子都沉浸在喜悦和忙碌之中。第一批稻谷的包装工作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每一袋稻谷都经过精心挑选,确保颗粒饱满、品质优良。“绿源村”的标志在包装袋上醒目而耀眼,仿佛在向世界展示着这片土地的骄傲。

出发的那一天,太阳还未升起,整个村子就已经热闹非凡。人们早早地来到码头,敲锣打鼓,为这批即将远行的稻谷送行。

“老王,你们给咱村争了光!”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脸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