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981.运力危机(1 / 4)

加入书签

一夜无话, 翌日一早,船只已经到达三堡码头,从这里可以直接转运河北上, 也可以改走陆路, 或是包一艘武林城内的小划,自城内蜿蜿蜒蜒的水路, 慢慢地划去自己要去的街坊,这价格要比包马车便宜一些, 若是对自己的脚力有信心, 直接拎着包袱、皮箱, 走去驿站投宿,那也悉听尊便——眼下从三堡码头到涌金门, 还有几里路, 这里算是武林城外的一个小集镇, 虽然这些年来热闹非凡,但还不算是进了城。周围多是货栈、驿馆,和农田杂处在一起, 并没有太多的商铺民居。

牛均田走南闯北,已经去过虾夷地了, 武林城已经来了几趟, 陶珠儿虽然是广府道的南人北上,但武林毕竟是之江道的首府, 一般派到地方上的更士、军士,都是先在首府集合,完成培训后再下到地方上去的,平时没事也经常要到武林府培训上课,因此两人对武林都比较熟悉, 也就不去城内游览,而是直接在三堡码头换了‘公交船’。

那是类似于公共马车一样的小船,一艘能载五六人,十分灵活,在钱塘江有专门的水道,都是些年轻力壮的大小伙子在摇橹,水满顺风时,船行得很快,从三堡到武林港海宁码头,经过好几个站点,从武林到钱塘江出海口,一共有二十三个抗洪堡垒,周围都有人聚居,公交船会在其中几个堡垒码头停靠,此外,萧山、临江码头也都能下客。武林城的百姓要去乘海船也好,出城走亲戚也罢,不像是以前只能雇驼马走陆路,也多了个选择。

船走到这段江面,大河船也多了起来,大多都是装货的,每个码头都能见到有龙门吊,还有专门的货运码头,挑夫力工在龙门吊下方排成长龙,川流不息地挑着担子,把吊台上的货物化整为零,往仓库运送而去,笔直的水泥路又从码头辐射而去,上头走满了大车,隐约能见到车里的各种货物:拿麻袋垒起来的肯定是水泥粉,用木箱装着,隐约可以见到木条的缝隙里泄露出一点发黄棉絮的,那是瓷器、玻璃器,现在很流行用老棉花来给易碎器皿做防震,经过远洋运输之后,到了当地,老棉花再弹一下,直接拿来做棉袄棉褥子也很好卖,只要价格比新棉低个三成,压根就不愁销路。

“这几年棉花开始丰产,劳保手套出来之后,采棉花稍微好些了,没那么辛苦,你也听说了,吕松的棉花种植园进入丰产期,棉花价格一跌,两年内就流行起来了。往年都是发豆芽来做防震,好也好的,就只是单位重量盈利率肯定不如棉花……”

陶珠儿分管海关区,对于货运的门道肯定是最熟悉的,“不过,老棉花却是从北方淘换来的,先用新棉絮去换旧棉花,北方的百姓趋之若鹜,认为自己占了大便宜——的确比他们把旧棉衣死当能换来的要多一些,再从估衣铺、当铺里收一批死当的陈年棉货,里外里一倒手就是一笔赚头,往南方走一个来回,棉花吸水有点发霉发硬了,就拿去铺子里弹一弹,重新装了棉袄、棉被,到广府道去卖给当地的百姓……”

“为什么是广府道呢?”牛均田这就有些不懂了,陶珠儿笑道,“这还不明白么?广府道一年冷的时候,从前是很有限的,富贵人家也罢了,穷人很少会置办厚被子,多是靠稻草御寒,我们客户人家也还罢了,几百年前还是北客,多少知道缝制被褥,有些山里的輋人土番,尚且还有些不知道在木板床上铺稻草做褥子,不管多冷,都是木板上放一张草席,就这么直接睡着哩,冷了就多堆些稻草,就这么苦捱着。”

这样的做法,从前是可以的,因为再冷也冷不到哪儿去,按照如今报纸上的说法,两广这里,以前大概是和如今的南洋一样的渥热之地,居住在此地的普通人家当然不会因为偶然的降温需要全套的床褥,但现在气候转变,天气越来越冷,再加上輋人下山之后,也意识到寒冷是一种可以抵御的东西,每年冬天也不是说大家各自苦熬,冻病了能好则好,好不了就病死算数——

这样,广府道也滋生出一股购买棉服的需求,他们既不会辨认好坏,也没有对质量的挑剔要求,那么自然只求价格便宜即可,这种御寒一般,但价格比新棉便宜一半左右的老棉服,恰好贴合了广府道那些贫苦百姓的消费需求,他们的日子刚刚好过起来,对于冬天,哪里会有要暖和的要求呢?能不冷就足够了,有多的钱,要积攒下来造房子,哪怕多吃一些也是好的,却不比北方的百姓,宁可贴钱也要换新棉服,毕竟他们那里,倘若御寒功夫不过关,是真的会冻死人的!

“还真是,随着大家有了钱,这生意是越做越多了,前些年还有人说呢,造那么多船,有货运么,你瞧吧,船还没造完,多少门新生意这就生发出来了,只怕这河面上的船只再多十倍,也不够生意用的,运力还要一直紧张下去呢!”

非但牛均田觉得自己开了眼界,便连其余同船的乘客,都是听得入神,笑道,“我们虽然日日看着棉花絮从木条箱子里掉出来,却不知道里头还有这么大的生意!如今这天下,处处繁盛,门道太多了,本来还以为,有了报纸之后,只要勤读报,见闻广博,可以做个话本子里的‘百晓生’了,却不知道这天下的变化,诸事的发生,又远比报纸还更快得多了,我们知道的越多,才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