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48.陶珠儿受感召(1 / 4)
“呼……呼, 大家再加把劲,翻过这个山头,歇一个时辰——也让马儿们喝点水, 这人可以硬撑着,马儿是撑不得的!也就这两个晚上了,再翻过前头的那座大山,咱们就算是到秋城了!别的不说, 至少也能上驿站, 闻闻人味儿了!”
伴随着马锅头的吆喝, 在叮当、叮当的马铃声中, 大家喘着气, 咽下那带了些血腥气的空气, 吃力地迈着酸胀的小腿, 再次在嶙峋的山路上跋涉攀爬起来,汗珠儿顺着脸颊不断地往下滚, 在下巴处甚至留下了一层盐霜,陶珠儿浑身上下都是燥热闷憋,自己都能闻到身上那股子不好闻的味儿, 她打开水囊,往喉咙里倒了一点咸甜滋味的盐糖水,她也不敢喝多了, 生怕岔了气,一边在心底数着呼吸节奏,一边迈开了脚步。
“眼下的海拔大概是近两千米, 有些平原地区长大的百姓,在这里多少都会有点高原反应了,不过, 我们是一路走山路,慢慢地爬升过来的,适应起来也还好,大家的脚步注意着,呼吸均匀,不要伤了肺——千万也别贪凉脱衣服,且不说蚊虫叮咬,一会儿风吹来就凉爽了,你这会儿脱了,一会风一吹,透心的冷,这要是感冒可就麻烦了!”
比起刚出发时候的满满士气,这会儿,队伍里可谓是一片沉闷了,来自五湖四海的吏目们,都没了说话的兴致,憋着一股劲跟在马匹身侧前行,马帮汉子们,哪怕也走惯了这条曲折的五尺道,但行程至此也积累了不少疲倦,默默地走着,只有知识教的小祭司谢阿招,依旧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马锅头身边,时不时回头对队伍里的人普及着各种各样的知识。
说了汉语,小祭司又说起夷人的土话来,让夷人们也发出了惊讶的笑声:汉人在这样的高度会有‘高原反应’,对他们来说无疑是新鲜事情,这些夷人们,世世代代生长在高山之中,早就习惯了这样的海拔,他们多少有些轻视地看着汉人吏目们,直到小祭司对他们又说了一番夷话,并且翻译成了汉语,“平原人上山,会有高原反应,高原人下山也会有平原反应,一样会不舒服。同样的,你们在这样的高度感到很舒坦,可如果到了玉龙雪山那里,又或者要从那里上到吐蕃去,一样也会感到气短和疲劳的。”
对高原反应,陶珠儿这些吏目算是领教到了,他们这才知道,为什么说五尺道入滇要比出滇难走,高度一上来,就算是同样的运动量,人真的要吃力上许多,再者本身走到这里,也是强弩之末了,那脚步真和灌了铅似的,每迈出一步都是艰难。
偏偏,走到这里,又觉得气候难以适应起来:高原空气稀薄,太阳毒辣,哪怕隔了衣服,晒在身上都有点儿火辣辣的疼痛,可也因为空气稀薄,不论白天在太阳地里是多么燥热,晚上太阳一下山,没多久就透骨的冷。
哪怕是白日艳阳高照,一进入背阴地带,立刻也是浑身侵凉,刚出的一身汗,把衣服粘在身上,立刻就冷冰冰的,教人有一种寒气入骨的感觉,这样反复几次,感觉人不病都要病了,若不是陶珠儿等人都是年轻体壮,又相当小心,很有纪律性,全都听从马锅头的吩咐,没有人贪凉少穿衣物、擅解衣扣的,否则,恐怕这要和谢阿招所说的那样,这一路上免不得要有人病倒了。
在高原生病,这是最危险的,谢阿招反复强调,高原感冒容易引起心肌炎,而且也很难好,马锅头也不失时机地提到了好些把命交代在五尺道上的旅人,一路上偶尔会指点给他们看,有些树枝上绑着破布条的,树下就是葬着客死他乡的旅人。
要特别寻人来五尺道上搬尸收敛,花费非常巨大,很多旅人就这样被浅浅地埋了一层,家里人也再不过问了,偶尔家眷愿意出钱的,便由愿意承接的马帮,拿了坛子、红布,收殓了血肉腐坏、啃噬后的遗骨,做些法事,携回州县中去,精通这些门道的马锅头,时不时就能带着马帮发点儿小财呢。
这样半哄半吓的,又有吏目之间彼此提醒监督,虽然走在太阳底下的确闷热出汗,但好在毕竟一帮人没有感冒的,他们的条件也好,盐糖水不间断地喝着,也让马锅头很感慨:“买活军要是早来些,我们行走这段,也不必挣命般的使力气了!”
的确,现在补给跟上来,盐糖的价格都降了,对马帮来说,他们的活是要更好干一些。别看眼下他们也辛苦,但那只是辛苦而已,从前,饮食上更差的话,走到这一段路,那真是挣命!他们毕竟平时住在叙州,翻越高山的时候,反应要比夷人大得多了。随行谢阿招的这些夷人,行动举止轻松自如,如果不是谢阿招一再拒绝,在很多险要难行,不能骑马的路段,他们还想背着谢阿招走呢!
“小祭司,你也是从小住在高原上的吧?”
血统是难以掩饰的,哪怕长相上分不太出来,或许这些夷人若干年前,都是汉人的血统,但从皮肤、身手和身高来看,五尺道夷人群,已经有了一些统一的特点,只看谢阿招在高山行走的这股麻利劲儿,就可知道他应该也是高山夷寨出身,大家气喘吁吁,翻过了这片山头,在一处平缓的林子里歇脚时,陶珠儿一边架柴火准备烧水,一边也好奇地问谢阿招,“你是汉人还是夷人?你两种话都说得好,听不出哪种是你自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