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8章 徐大人读报(上)(1 / 3)

加入书签

“《买活周报》、《吏目参考》……” 松江府畔, 华亭县外,黄埔港中,乔家路上一间小小的三进院子里, 一位年约五旬的老者架着水晶眼镜, 慢慢放下了手中的信件,转而捻起了包裹中额外附带的一叠厚实麻纸,“看来朝野之间,传闻不假,这买活军确有些奇技淫巧,颇值得琢磨一番,光是印刷之术, 便胜过了我朝廷不知凡几……嘿, 造纸术也颇有进益。” 时值盛夏, 黄埔港热得来往的苦力都赤条条地, 只在腰间围一条兜裆布,这老者却仍是穿了一件竹布道袍, 不过是将扣绊略微解开了几枚, 依旧神色安稳, 可见在静功上有很深的造诣。他将报纸来回翻看了片刻, 先用手在纸面上揩了一下,见指头上沾了些墨迹, 微微点头, 又起身出屋, 回到内眷住的里进,片刻后回到书房里, 手里已拿了一枚铜火斗, 里头装填了满满的煤炭, 身后亦跟了个大丫头,口中不断地说道,“老爷,小心则个,便由春兰来为您熨罢!仔细烫了手!” 徐子先挥了挥手,示意她勿要说话,将报纸展开,自己拿火斗在上头烫了一道,待到余温散去,又用手揩了一遍,这一次便没有墨迹沾染,再看报纸,依旧字迹清楚宛然,和其余几页对比,不见任何模糊。徐子先便不由点了点头,道,“这活字取墨极好,印得也深。他们的油墨也调配得好。” 只看这一点,便可知道买活军处的技术的确远胜其余地方,连印刷都是如此,更遑论别的了。徐子先又取来尺子,在报纸上量了字长、行距、字距,低声道,“字模大小如一,略无参差,这是怎么做到的,令人费解……” 活字印刷的字间距,实则是由字模的余量决定的,许多印刷本,会给人以字体忽大忽小,字距忽宽忽窄,有时某行还少了一两个字的观感,这都是因为字模铸造时不能维持同样的尺寸导致。徐子先本人极擅机巧工造,从这份报纸中能看到的,自然比王知礼那样附庸风雅的大太监多得多。 他又撕下报纸空白一角,扔进水中,看它什么时候被泡烂。一旁的春兰则早已见怪不怪,只见徐子先不用火斗了,便将其取走,免得老爷格物入神,又烫伤了自己。 “纸浆也是从前未曾见过的,不过的确适合刊发报纸。” 来回试验了不少细节,徐子先又提起毛笔,在自家的笔记本上记了几条心得,又好好地洗过手,这才拿起报纸,回忆着族侄孙女婿在来信中介绍的细节,略一犹豫,还是先拿起《买活周报》看了起来。“先看看新东西。” “还是这样直接……”这是他看到了第一期的刊首语,徐子先会心一笑:这和他对买活军的认识很一致,这支义军做事很讲实用,文字一概以通俗明白为主,绝不卖弄文采。刊首语讲述‘报纸’这一词的来龙去脉,面向的读者大众,而不是什么神神鬼鬼的东西,倒很是谢六姐的一贯风格。 随后便没有太多感想了,徐子先完全投入到阅读中,时不时还要在报纸上做些记号,预备一会儿摘抄下来,买活周报上刊载的文章,投合了徐子先各方面的胃口,他极为擅长农事,而买活军也非常重视农事,那些被王大珰等人跳去不看的头版文章,徐子先却是一字一句都看得极仔细。尤其是其中记载了农田套种大豆、菠菜,冬小麦套种土豆等等技术,还有堆肥技巧,都令他耳目一新,如获至宝,决心摘抄下来,汇入他自己的资料中,为翌日编制农书做准备。 此外,第三期报纸上还动用了不小的篇幅,解释了如何蓄养地力,以及土地中各种元素的转换,为何大豆可以肥田,为何土豆和冬小麦套种不会耗用太多地力。该怎么动用人畜肥进行堆肥,在堆肥中该如何饲养蚯蚓,而这些蚯蚓又能对鸡鸭的产肉率有多大的提升。 这文章虽然用词浅白,但大多数读书人看了恐怕都觉得肮脏污糟,不会细读,只有徐子先看得聚精会神,在整篇文章上画了几个大大的圈,又反复看了数遍,对各种元素,更是加以重圈,若不是现在乃是盛夏,恨不得现在就返回法华汇老家庄子里去,要试验堆肥法与蚯蚓喂鸡的循环了。 且不说那玄而又玄的元素,桑基鱼塘、稻田养鱼、堆肥喂鸡,买活军非常喜欢推行这种小家和村落都可实行,而且不需要太多资源的农桑之法,这也是最对徐子先胃口的一点,他本人是农事大家,也深知推广新农具的艰难。这些农桑法只需要教导即可,对产量的提升却是实打实的,若按侄孙女婿的说法,买活军治下的识字率几乎达到九成,那么在教化上的难度也就很低了…… 哪怕他自家还没去看过,但想到这里,徐子先唇边也不禁浮现笑容,这才去细看这几期中的其余资讯:识字率但愿是真的,哪怕只有五成,也是好的…… 除了第八版的小说之外,《买活周报》上的内容几乎全都是极其实用的,全如刊首语所说,总是在宣讲政策,指导百姓该如何在新政策中维护自己的利益。譬如给女娘确田,鼓励女娘农闲出外做工,这件事便在好几期上都有体现,第二期上是算账,告诉大家要去做活买牛较好,而且还特意指出,由于现在运输不便,牛的产量是有限的,所以更要早买,否则随着买活军疆域的扩大,想买牛的人,上涨速度要比牛更快得多,那就更买不到了。 这支义军,和所有反贼不同,实在是很喜欢做数学的,几乎所有和政策有关的文章里都在算账,这一点更是投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