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专栏大作家(1 / 4)
要说徐振之此人, 在江阴之外,也已还算是有些名气的了,尤其是《买活周报》的读者, 对于江阴徐氏,更是颇有印象。少年庄子先是惊喜地叫了起来, “江阴徐!先生莫非就是周报上连载游记的江阴徐侠客吗?” 一说这个徐侠客,连庄掌柜也是呀了一声, “有眼不识泰山!失敬, 失敬了!没想到今日能有这样大的缘法——徐先生若不嫌弃,便尽管在我们临城县居住一段日子, 我们临城县虽小,但也有几座山水可以一看,不输给三清山、江郎山、虎夷山多少的!” 说着,便要强拉着徐振之去他家那两层的水泥房住, 一叠声叫伙计回家报信,让他娘子下值回来之后立刻收拾房屋, 徐振之没料到自己在买活军地界, 稍微一显露行迹, 便惹来如此轰动, 心下也颇为诧异, 暗道,“我这一路走来, 于之江道也不是没有显露姓名,除了那些书生之外, 没人知道江阴徐侠客的笔名, 一入买境, 便连个小摊主都做得好剪报本, 写得一手好硬笔字,可见买地文华荟萃,连贩夫走卒都可知书达礼,乃古今第一教化所在,这话真不是胡乱吹嘘的。” “看来,光是买活军这里,我便可写好些游记了呢,便把入买后所尝到的新鲜小吃,其中的得失记叙下来,敷衍一番,便又是一篇不错的专栏文章了。” 原来这徐振之虽然是第一次入买,但和买活军的交集,却是一年多以前便已开始了——徐氏是江南的望族,临城县的这一支徐姓,已算是比较普通的了,不过是占了个人数多而已,江南一带,徐家实在是名人辈出。 徐振之所在的江阴徐氏,更是数百年来传承不绝的大家,正所谓三代以上,方知穿衣吃饭,徐家风光了十代以上,子嗣于功名便丝毫没有汲汲营营的操切,而是各有奇志,徐振之的奇志,便是要游览天下山水——丈夫当朝碧海而暮苍梧,这便是徐振之年少时便立下的大志。 等到他父亲去世,徐振之守孝三年之后,便踏出江阴,于江浙一带游历,至此已经有十五六年的时光了,他应该算是如今敏朝第一奇人了,于功名无心,更不安享富贵荣华,只是一心一意考察地理,将游历作为自己人生终极目的,而不是如世人一般,将游历当作是顺手一为,偶尔一行之事。这十几年来,徐振之走南闯北,江浙一带,他是几乎都走遍了,北方的名山五岳,也一一周游,可以说是天下第一个见闻广博之人,更是本朝的地理大家。 不过,在他向《买活周报》投稿之前,徐振之此人之奇,也就仅限于徐氏亲友、江阴名士往外传颂,民间百姓自然是一无所知。徐振之本人也不在意,他四处游玩,也不是为了扬名立万,更不缺那么一些浅名带来的薄利,徐家家财万贯,再加上徐振之本人也颇有一点本事,外出时蹭吃蹭喝,或者如此刻一般被本地百姓奉为上宾的事情并不在少数,小日子本就十分滋润,至于一些名声——徐振之自己都不觉得自己做的事有多么的正经,又怎么想过去图谋名声呢? 不过,虽不图名,但笔记写了出来,总是想要给更多的人看到,自己集结出版,这是一条路子,而徐振之在路途中不断接触到《买活周报》的报纸之后,不免就萌生出了这样的想法:如果能在报纸上刊载,那么,岂不是比自己刊发了到处去送人要更好呢?毕竟,出版一册游记,花费不少,销路却是很难说的事情,真正有闲钱去买书的百姓能有多少?一张报纸,至少能传遍几省,好歹也让更多人看到自己的文字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徐振之便将自己这些年来写的游记中比较出色的一些,做了些适合《买活周报》的润色,譬如把文言文改写成了白话,这样誊抄出了四五篇文章,准备往《周报》寄去投稿了,临寄信以前,他心中其实一点把握都没有,想来如他这样欲要扬名的读书人,一定是车载斗量,内容上也一定各有机杼,徐振之几篇讲述地理、景致的小文,如何能说是得到编辑的青眼呢? 也是因此,他在署名时丝毫都不谨慎,大笔一挥,便署了‘江阴徐侠客’这五个字——江阴徐这三个字是不能省的,因他出门在外,便是时常往家里报信,信件也有可能在半途丢失,这《买活周报》在江阴也有得卖,若是稿件被刊登的话,江阴的亲戚们自然知道这江阴徐是谁,至于说锦衣卫会不会因此盯上了他治罪……不好意思,徐振之连童子试都没有考过,土财主一个,厂卫这样的东西,在江阴府一点存在感也没有,他家地头蛇一个,便是署了江阴徐,那又如何?江阴徐千千万万,未必官府敢为了一篇文章,给徐氏一族治罪。 至于侠客两个字,则是和他常用的一个号同音,又暗藏了徐振之自己的一点志趣,因此徐振之便随意写了这五个字充作笔名,当时他正好在柯城一带游历,寄信是非常现成的事情——买地占据了的衢县可就在江对面那!双方百姓的来往,简直再方便不过了,多少柯城的百姓都撑船去买活军那里做工。徐振之那都是眼见了的。 虽然如此,但当时,买活军正和朝廷交战,动乱之地,徐振之是不敢轻易过去的,不是怕别的,而是因为他母亲逐年老迈,徐振之要随时能够赶回江阴去,他若是去了这样的战乱地带,困在里头暂出不来了,岂不误事?从彼此的关系来说,这就好比自己往建贼、西贼的老巢钻一样,正所谓君子不立危墙之下,徐振之虽然好游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