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五十三章 书价、恐书和无法整理的无力(1 / 2)

加入书签

“所以,这本书要多少钱呢?”

“钱?”林然摇摇头,他没想过钱的事,应该要多少钱呢?

小同从裤子口袋里拿出一张皱皱的五块钱纸币,沾了汗渍,表面布满折痕个,看起来在口袋里放了很久。

“这点你看够吗?”

“这本书原价大概26元左右?”

林然说完,小同翻看了一眼书底,在右下角位置找到价格,“是29.6元。林然哥哥猜得好准啊,这怎么会价格也能猜到呢?”

“不不,只是随意猜测了一下,这本书的大厚度,还有内容,出版时间,啊,差不多在二十多元不超过三十元的样子。”林然不是不想解释清楚,他是实在解释不清楚,猜测书的价格可以说只是一种感觉,比如单行本的推理十年前出版的那些价格在1825元左右,后来渐渐涨价,价格在30元左右,厚一些的科幻可能40多元,总体来说不会偏差太大,而且京东或者淘宝都会有相应折扣和优惠,在线购书的价格会比实际定价低两成到三成,即使价格比心理预估的价格稍高一些,打完折之后也就在可接受范围之内。

可是五块钱这的确很二手书的价格啊,即使是二手书也不可能这么便宜。

“算了,这本书就当哥哥送给你吧,还给同学就是了。”

“不行,我奶奶说不能白要别人东西。”小同认真地摇头。

“不算白要吧,是我送给你的,这和你白拿不一样。”

“一样的。”

如果是外公在这里,他会怎么做呢?这本书该以什么样的价格卖给小同?

二手书的报价其实没有什么规则,都是书的主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自由定价,本来也没有标准。

“然可没有开书店的天赋哦。”

不知躲在何处的祖母又发出笑声,是啊,他没有天赋,从来也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会开书店啊。

外公当初为什么会经营一家小书摊呢?

这个问题老人在的时候应该问一问的,可是却总以为是理所当然的事,现在想起竟然有很多疑问。外公究竟是哪一年开始经营书摊的?外婆当初是支持还是反对呢?那时候母亲的想法又是什么?

想到母亲,林然看向于夏,母亲和于夏一样,完全不喜欢看书,只不过母亲似乎是单纯的不喜欢看书也不喜欢看到书,于夏更严重一些,看到书就会出现惊恐发作,严重的时候可能晕倒。

单纯阅读困难症的人林然倒是了解一些,上学期间班上有同学因为阅读困难而长期成绩落后,同学为此十分苦恼,父母和老师也很无奈,前往医院问诊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几乎可以用完全没有效果来形容。

无法阅读整段文字,一看到整段出现的文字就会浑身紧张,背后冒出汗来,也无法从容阅读一整行中文字,一旦阅读启动,大脑就开始杂乱地打起架来,神经乱作一团像打饭的仙人掌扎在膝盖和手掌上。

母亲似乎没有这类问题,于夏看起来也和这种情况不同,她们对书似乎存在一种恐惧,与阅读能力不足无关,至于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林然一点头绪都没有。

于夏这边也许还能交流几句,只要对方不觉得自己是在打听私事,或者说对她的人生感兴趣之类,可是母亲那边就根本不可能有机会问个明白,完全只能是各种感觉堆砌而成的混乱画面,康定斯基的抽象派作品那般无法还原到具象。

隔阂在母亲和祖母之间的陌生感难道与母亲讨厌书有关?望女成凤的祖母因为母亲不习惯读书从此生出隔阂,母女之间再也不能贴心交流,久而久之,在表面的平静和谐之下,林然被放在外婆家和老人一起生活,一住就是十多年,母亲拉着父亲住在他处,林然的童年可以说也算是父母缺席的童年,这一切直到林然读大学才发生转变,高三那年回到父母的住处,暑假后就开始住宿生活,说到底,更亲近的还是祖父和祖母啊。

但是对他们的生活,那种林然身处其中的生活,此刻,他发现自己全然不了解。

那些躲藏在米色帘布后面的书,是不是比他知道的更多?

书沉淀的岁月以何种方式将秘密收藏又会在何种际遇之下如春日梧桐叶芽一般悄然长到人们眼前。

“如果不收钱我回去要怎么和奶奶说呢?”

“就说袁老师说送给你,不用钱。”

“当然不行,奶奶从来不让我拿别人东西。要不然,哥哥有什么需要我帮忙的吗?”

“你可以让他帮你整理一下书?”于夏建议。

楼上的书的确堆的到处都是,从外婆家搬到那个叫作自己家的房子里,又搬回老房子,来回折腾,搬出去的时候也就一两千本,大学到现在居然买了一万多本书,搬家的时候一次次开车往返,足足搬了大半个月才把书搬完,再让林然一本本整理他实在有些提不起精神。

说起来,自己没有阅读障碍或者书本恐惧症,可是理书恐惧症倒像是一种慢性病,每天提醒着他,可是总觉得无精打采。

“这个提议还不错,不过”林然犹豫着。

“不过什么?二楼地板上堆了那么多书,林然不难受吗?难道书不应该整整齐齐放在书架上吗?”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