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18章:求助于张氏(1 / 1)

加入书签

而在谢文离开建康城的十余天时间里,姑孰城里的桓温也被愤怒激得有些坐不住了。

他没有想到司马昱连发四诏,竟然是真的因为病入了膏肓,要请他入朝托孤。

他更没有想到在朝廷安排了那么多的亲信,竟然没有一个能够稳住大局,更没有一个处事机敏,及时将消息传给他,让他能在这个皇帝新旧交替的关键时刻掌控朝局的走向,顺利完成他一生的梦想。

特别是对他这一次委以重任的四弟桓秘,简直失望到了极点!

然而尽管掌控朝政的士族公卿没有请他回京主持扶立新帝这件大事,已经让他雷霆大怒,但他还是克制着那颗躁动的心,没有立刻将怒火转化为“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不过他虽然暂时没有动兵,不代表他就这么“窝囊”地接受了朝廷公卿的裁决。

他仍旧有展开报复的想法。

所以他首先将此前特意留在姑孰城的郗超遣回了建康,然后特地给远在江州的桓冲写了一封信,想听一听桓冲的真实想法。

此时,桓冲正独自坐在江州刺史府后衙的书房之内,手里拿着桓温刚刚寄来的一封家信,看了一遍又一遍。

书信中除了平常的兄弟叙旧抒情,有两句特别的话让桓冲每看一遍,那本已紧锁的眉头就皱得更深了一些。

一句是:“遗诏使吾依武侯、王公故事耳!”

另一句是:“王、谢处大事之际,日愤愤少怀!”

这两句话字面的意思,都很清楚明了,但其中所蕴含的深意,却让桓冲越想越感到担忧。

作为桓温亲自培养,极为看重的弟弟,桓温每次有大动作,几乎都将桓冲给带在了身边,比如北伐慕容氏和讨伐袁氏之叛,所以他对桓温近年来的想法是十分清楚的。

他知道桓温无比痛恨偏安江左、无心进取的朝廷公卿,更知道桓温一心想要恢复中原、统一山河、改天换地,以求名留青史,为万世所敬仰。

但朝廷公卿每每掣肘,使得桓温常常切齿痛恨,每每将壮志难酬归结于朝廷无能!

所以桓温才会在北伐失败、平定袁氏叛乱之后,立即回朝行废立之事,给那些坏了桓温大事的朝廷公卿当头一棒。

只不过因为北伐失败,威名有损,桓温尚有忧惧,这才只是行了废立之举,便没有再做突破性的举动。

但现在,在司马昱驾崩、新帝方才登基的这个敏感时刻,桓温写这样一封信,很明显是要有所举动了。

可是桓温所求的究竟是什么?

又要怎么做来达到心中所求?

看了好几遍书信之后,他几乎已经可以确定了。

诸葛武侯、王丞相故事既然满足不了桓温的心理需求,那桓温要的就只能是周公摄政和禅位这两个突破人臣之限的结果。

而单独将王、谢二族拿出来说,唯一的理由,就是桓温要拿王、谢二族开刀,彻底征服那些朝廷中的士族公卿。

但是这两件事,都与他没有任何直接的关系,桓温却特地写了一封信,将这样的“秘事”暗示给了他。

其中的意思,无疑是要征求他的意见,让他表明态度,是支持还是不支持。

按理说,他作为桓家人,桓温的亲弟弟,现在的所有功名利禄,都是桓温给的,他实在没有理由不支持桓温。

但在这一刻,他心中的理智战胜了他身体里的血缘牵绊。……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