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75章 抢劫吴顺粮仓(二)(1 / 2)

加入书签

检查完港口,名珠又来到玉宁府外保卫团的集中训练营。 “樱兄,第三批退伍将士训练得怎么样呢?” 樱子华答道:“总镇,再有10天,为期3个月的集中训练便全部结束。到时,便可以全部驻扎到各县。” 名珠又道:“第三批集中训练将士现有多少人?” 樱子华道:“有3000人,第三批征召的退役将士一共有7000人,其中2000人变为了水兵,交于奎烁总镇管理和训练。 另有2000名老弱将士负责到烽火台值守,如今仅剩下3000人。” 名珠道:“我若是现在便成立各县保卫团,如何?” 樱子华愣了愣神,随即说道:“完全可以!” 名珠偷偷地道:“樱兄,过几天我准备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三关旅的大部分将士将会参加行动。 所以,我准备将驻扎在虞东县、大环县以及盐田的三关旅将士解脱出来。 因此,我准备明天便将这3000名将士安排到虞东县、大环县以及盐田三地,并举行盛大的保卫团成立仪式。” 樱子华听后,当即明白名珠的意思,于是说道:“没问题,我现在便开始让他们准备行装,明天到达三地。” 次日,在名珠和樱子华的带领下,在近十万百姓的热情欢迎之下,3000名第三批退役将士分别驻扎到了虞东县、大环县以及盐田三地。 而驻扎在这三个地方的三关旅大军交接完毕后,便返回玉宁府三关旅大营。 名珠又骑马沿着大道,一一检查了各县的保卫团,叮嘱各县保卫团提高警惕,防止倭寇突然袭击。 而后,名珠沿着大道返回,顺便又一一检查了各烽火台。 每个烽火台安排有50人警戒把守,名珠叫50人分为五组,轮流值班,昼夜不停。 最后,名珠又来到山中三处谷地,检查弩长们的训练成果。 在一号山谷之中,肃泰、茗蕙和闯破城正组织众弩长进行飞箭训练。 只见两棵巨树之间绑了两道长绳,在长绳的中间,有一块三丈见方的青色大布,有人在两棵巨树之上拉动绳索,那青布起起伏伏,上上下下,好像在波浪中起伏的战船。 500步外,一名弩长瞄准白布,左手扳扣,右手引导长绳。 巨弩射出,刺穿青布,众人皆拍手叫好。 名珠又来到雷火堂众人之前,询问改装情况。 雷火堂的一名万人侯道:“名珠总镇,目前改装已经基本完毕,只需增强火箭的稳定性而已。” 名珠听后,心中高兴,于是决定看一看改装的效果。 众人来到一架巨弩跟前,那万人侯叫来那名老年弩长,将改装过的火箭放置其上。 那老年弩长瞄中青布,在800步外,三丈见方的青布只有巴掌大小可见,并且与后方的天空融为一体,若是不注意观察,极难发现。 此时,旁边有一人手持火把,点燃巨弩火箭外的导火线。 “嗞嗞嗞——”导火线迅速燃烧。 至导火线快要燃烧至火箭时,老年弩长左手扣动板扣,右手控绳,巨弩刚刚发射,火箭点燃。 “噗”的一声,尾焰窜出,巨弩加速前飞,老年弩长上下左右控制绳索,只见又是“噗”的一声,弩箭击穿青布,众人拍手叫好。 老年弩长转过身来,向名珠报告道:“总镇大人,使用火箭有两大优势,第一,射程增加,可达800步。第二,速度加快,击穿力量更大。 不过也有两大缺点,一是射程增加,目标变小,非眼力极好之人,不易看清。第二,速度加快,掌控难度变得更大。 因此,以我之见,第一,不需要所有的弩箭全部改装,每艘战船只需配备10枚即可,如此便可大大减少飞箭的数量。 第二,也不需要所有人员掌握,每艘战船只需1至2名弩长掌握即可。如此,只需安排少量人员进行集中训练,提高训练的成效。 当倭寇战船在500步之外时,我们便可使用火箭巨弩,打击敌船;当倭寇战船进入500步范围之内时,正常巨弩即可。 如此便可远近交替,更加有利于提高水师的战斗力。” 名珠听后大喜,觉得老弩长的建议极有针对性,于是便当即采纳,并当场奖励老年弩长纹银一百两。 名珠又来到二号山谷和三号山谷,一一检查众弩长的训练成效,许多人都已慢慢熟悉和掌握了绳索引导之法,射击效率大大提高。 在名珠返回的当日,三个山谷之中的所有弩长也同时返回军营之中,集中居住,与外界隔离,吃喝拉撒,全由专人保障。 名珠召集三关旅和水师所有千人将以上人员开会,安排部署任务。 “众位,如今军中粮食短缺,我经过反复考虑,决定带人北上,抢劫吴顺粮仓,具体工作安排如下: 第一,立刻以强硬手段征集港口内所有的大型渔船和商船,每船每日一百两租金。 凡是船上有货物的商船现在立即组织卸货,若有不服从者,暂时关押,货船强征。 此事由烨新桥负责完成。 第二,所有舰船上的‘重锤’破弩及弩箭全部安装到位,每架‘重锤’破弩配备10支弩箭。 此事由奎烁具体负责。 第三,所有百人师以上人员集合,组建先锋队,随我先行出发。 此事由肃泰具体负责。 第四、旅枪骑第一营、第二营、第三营、第四营、弓骑第九营所有人员带长弓短弩,准备参加行动。 第五、弓骑第十营由略经天负责,现在立即行动,封锁港口,严禁任何人员外出。 以上所有工作务必于太阳落山前准备完毕。 现在散会,各就各位,开展工作。” 待他人散开之后,名珠又留下几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