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36章 两大历史性发明(1 / 2)

加入书签

第一次训练工作形势分析会召开之后,云生便来到了东山的后勤总营。 该说的都说了,该讲的都讲了,该看的都也带着看了,至于肃泰到底能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领导者,就看肃泰自身的造化了。 云生不想过多地参与其中,毕竟喂大的孩子不会吃饭,扶大的孩子不会走路。 在这江南兵家还没有到来之前,正好有一段空闲期,也正好给肃泰一个自我展示的机会。 而自己则需要做的就是把握大方向,至于一些零小的琐事,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就放手让肃泰去处理好了。 名珠也回来了,这让云生更加安心了。 二人在山谷之中修建了一间小屋,名珠开始凝聚金丹,而云生则开始着手以下三项工作。 第一项工作就是铁钉的制作。 云生自来到洪莽大陆之后发现,木匠们不论是在修盖房屋,还是在制作木器之时,使用的都是几何榫卯结构。 榫卯就是在两个木制构件之间所采用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凸出部分叫榫或是榫头,凹陷部分叫卯或是卯眼,榫头和卯眼相互结合,就起到一定的连接固定作用。 榫卯结构互相结合,互相支撑,能够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也能承受巨大的压力,优势很明显。 但是,缺点也很明显,那就是制作困难,费时费力。 针对于此,云生决定开始制作铁钉。 云生先是用手工打制了一批铁钉,大小不同,从一寸至三寸不等。而后云生又用制作了一排泥槽,将已经制好的铁钉放入其中,从而形成范模。 而后生火融铁,再将铁水一一倒入范模之中,待稍微冷却成形之后,再令人用铁钳取出,用冷水淬火,使其成形。 但是,如此制作的铁钉还有些粗糙,特别是钉头不够尖锐。于是云生又找来磨石,将钉头进行打磨。 当然如此制作而成的铁钉由于没有进行过锤打锻炼,所以硬度有所不够。 但是,限于当前的生产条件,云生也只好如此了。 若是将铁钉一锤一锤的敲打而成的话,制作效率就非常低下了,甚至还赶不上榫卯结构。 榫卯构造框架,铁钉固定部件,两者结合,既结实又快捷。 云生示范演练,200多名铁匠杂役观摩。云生将整个过程演练了数遍并一一讲解了注意事项之后,这才交于众铁匠杂役开始制作。 就在众铁匠杂役开始制作铁钉的同时,云生又开始着手进行第二项工作,那就是木犁的制作。 云生自来到洪莽大陆之后,一直没有接触过农业生产。而在这次昆郎盆地的大生产活动中,云生发现昆郎盆地的耕犁非常的落后。 耕犁不仅大而沉重,而且还是最落后的直辕犁。 这也不怪昆郎子民,既使整个洪莽大地都是如此。 为何? 洪莽之人喜欢直线构造,方方正正,不像西方之人喜欢使用曲线或是弧线。 洪莽之人建造的房屋斜线加直线,很少见到有弯曲部分。 洪莽之人制作的木椅,方方正正,直上直下,很少使用弯曲线条。 所以,洪莽之人制作的耕犁都是直辕犁。 云生前世出生于祖国西北的一个小农村,自小家境贫寒,在他很小的时候便开始帮助父母耕田种地。 在他十八岁之前,除过学习,便是帮助父母进行农业生产。 所以,云生对农事活动还是很了解的。 云生的眼前放着一具昆郎盆地的直辕犁,云生一边看着耕犁,一边回想着自家小时候的耕犁,而后不断地进行比较。 同时,云生还回忆着历史教课书。 “我记得在唐朝之前,华夏大地使用的便是直辕犁。直到在唐朝中后期,江东一带才出现的曲辕犁,这几乎可以说是跨时代的发明。” 云生将眼前昆郎部落的耕犁扶起,仔细研究。 “首先是要将直辕和长辕改为曲辕和短辕,这样不仅使犁架变小变轻,更能节省人力和畜力。” “其次是需要增加犁评和犁箭,如推进犁评,可使犁箭向下,犁铧入土则深。若提起犁评,使犁箭向上,犁铧入土则浅。 这样不仅可以适应深耕或浅耕的不同要求,而且还能调节耕地的深浅,便于精耕细作。” “再次,要将犁铧设计为v形,这样不论是入土的阻力,还是前进时的阻力将大大地减小,有利于节约劳力。” “还有,要将犁壁设计为斜形,不样不仅能够碎土,而且可将翻耕的土推到一侧,减少耕犁前进的阻力,轻便省力。” “还有,在辕头之处安装可以自由转动的犁盘。如此,在调头之时,只需要用脚将犁盘踢到另一侧,不仅能够改变方向,而且还便于调头和转弯,操作灵活方便。” “最后,在犁盘套上铁质的犁铧,这样不仅可以减少耕地时的阻力,而且还可以延长使用年限。” 有了以上六个方面的想法,云生心情大好,立即砍来树木,拔出“冷月”宝剑和“马蜂”短剑,用“冷月”宝剑砍树削树,用“马蜂”短剑精雕细刻。 三天时间,云生共做了五个耕犁,大小不同,结构有所异常,但都具备以上六处改良的结果。 云生找来三位半大老者,这三位半大老者都是老君湖起义时跟随僧王的东海水师退役老兵。 他们在退役之后,便一直从事农业生产。 由于年龄较大,他们三人自来到三关军之后,云生便将他们安排到度伯的手下,作为勤杂人员。 三位半大老者都是种田的行家,将五把耕犁一一套在战马身上,而后来到一处荒地之中,进行耕地实验。 三天之后,三位老者来向云生汇报工作。 “云生都统,根据我们三人近几日的耕种实验,我们觉得第二把犁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