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61章 中吴会战(十四)(1 / 2)

加入书签

一名金鹰将领看见有人外逃,连忙追上,刀起头落,将一名准备逃跑的洪莽将士当场斩杀。 可是,就在这名金鹰将领斩杀洪莽将士的同时,身后四五名洪莽将士一涌而上,举刀乱砍,将那名金鹰将领剁成肉沫。 城中已经没有了粮食,金鹰将士们饥饿难受,于是纷纷外逃。 外逃的将士们不再限于夜晚,就是在大白天,也有不少的将士翻越城墙,逃离镇南关。 “唉,你们听说了吗,城外没有三关军把守,此时我们逃出镇南关,而后潜回家乡。 如此,我们便不是降兵,金鹰王国便不会将我们的亲属诛连九族。” 有人悄悄地说道。 “是啊,再有两天,三关军的将士就要来了,到了那时,我们便逃不出去了。 若是被三关军俘虏,那我们便是降兵,我们的九族就会受连诛连。” 起来越多的洪莽将士聚集议论,越来越多的洪莽将士翻越城墙,仅仅一天时间,就有近万名洪莽将士翻越城墙,逃离镇南关。 上千名金鹰之人骑着战马,四处奔波,追杀着洪莽将士,但是仍然有许多洪莽将士翻越城墙,逃离镇南关。 守道信和奎烁二人看着脱去金鹰军装,冻得瑟瑟发抖的洪莽将士向外逃去,心中一阵好笑。 三天之后,1.3万名三关军骑兵将镇南关团团包围,一时围得水泄不通。 镇南关内,还有2万余数金鹰将士,其中约有1000名金鹰之人,其它的皆为洪莽之人。 守道信和奎烁二人飞升入空,身绽红黄光芒,来到镇南关的正上方。 “城中的洪莽将士们,今天我告诉你们两个好消息。 第一个好消息是,我们三关军的名珠副统帅带领的10万大军已在庆年府击败了来自庆年府、泉水府和化成府的援军。 第二个好消息是,我们三关军的肃泰副统帅带领10万大军已经攻破中吴府城,斩杀金鹰铁骑10余万人。 现在洪南莽北大半领土已被我们三关军收复。不几日,我们将进攻堾丽府,将金鹰之人永远赶出洪莽大陆。 也就是说,你们现在投降于我们三关军,金鹰王国也不会诛杀你们的九族。” 守道信大声地喊道。 众洪莽将士听后,心中吃惊不已,不知这消息是真是假。 奎烁继续大声地说道:“洪莽的兄弟们,十余年来,三关军已经斩杀了上百万金鹰铁骑。 看啊,你们面前的金鹰将士是多么的年轻,他们当中连个千人将也没有,他们是金鹰草原的最后一批战士。 杀光他们,金鹰王国将不再有战士,洪莽大地也将重归我们的怀抱。 杀啊——” 守道信和奎烁二人身绽红黄光芒,飞身而下,同时砸向金鹰铁骑。 红黄光芒斩落,金鹰将士与战马一同化为粉齑,血肉四射。 “杀啊——”一名洪莽将士大声地喊道。 “杀啊——”众洪莽将士也是大声地喊道。 众洪莽将士手持长枪,杀向金鹰铁骑。 众人相战,刀来枪往,残叫声起,断肢横飞,鲜血四溅。 仅仅不到一个时辰,镇南关内的1000多名金鹰之人便被全部斩杀。 守道信和奎烁看后,心中高兴。 守道信大声地说道:“我现在给你们两条路,第一条路,便是投降我们三关军,与我们一起驱逐金鹰,收复山河。 第二条路便是,你们现在脱下铠甲,放下武器,回到你们的家乡去吧!” 众洪莽将士听后,个个心中犹豫。 经过一段时间思考,有的洪莽将士投降于三关军,而更多的洪莽将士则放下武器,脱下铠甲,离开镇南关,向各自的家乡走去。 最终约有2000名洪莽将士投降于三关军。 5万名来自定襄府的金鹰将士,最终一无所获,便被三关军成功瓦解。 中吴会战,由龙川之战、庆年之战、泉水之战、中吴之战、镇南关之战五部分组成。 共击败、歼敌、俘虏金鹰将士32万,其中金鹰之人6万余人,缴获刀枪、弓箭、盾牌、铠甲、战马无数。 而三关军仅仅牺牲不到将士3000人,其中长风破甲队31人,龙骧铁骑384人,藤甲军2600多人。 中吴之战结束,肃泰命人打扫战场,休息三日,而后开始向庆年府进发,与名珠带领的第一军团汇合。 打扫战场是三关军的一贯优良作风,三关军的许多武器装备,诸如刀枪、盾牌、弓箭、铠甲、战马等皆来源于战场。 特别是弓箭。每次战斗时,每位将士仅携带50支箭矢。但每次战斗之后,箭矢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大大增加。 这就是来源于打扫战场时捡拾的箭矢。不过箭囊有限,只能装下50支箭矢。 第二日,肃泰率众百万皇、十万王以及9万大军祭奠在中吴府之中战死的将士。 坟墓在中吴府城南,数千坟墓,连绵十余里地。 北风呼啸,雪花飘零,河水呜咽,将士落泪。 在一块高达一丈的黑色墓碑之上,肃泰上前,用手指刻下:三关军将士之墓。 另在旁侧写道:三千英烈,歼敌十万,慷慨男儿,洪莽铭记。 三关军第二军团9万名将士一起默哀,而后喝起挽歌。 挽歌随着寒风雪花,四处飘荡,如怨如慕,如泣如诉,道不尽惆怅,说不尽的思念。 五日后,肃泰带领的第二军团到达中吴府与庆年府的交界处,与名珠带领的第一军团汇合在一起。 就在这时,守道信飞鸽传书,说莽南之乱已经平定。 “莽南之乱已经平定,二哥怎么还没有回来?” 按理来说,这个时候云生应该已经出现,开始指导下步行动作战计划。 但是到目前为止,云生还未出现,肃泰等人有些纳闷。 名珠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