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85章 忠臣的坚守(2 / 2)

加入书签

利州。”吴志奎回道。

“陛下亲征,已下利州?”徐启元重复了一遍,哈哈大笑道:“好,好啊,不枉郧阳坚守许久……”

说着说着就哭了。

一边笑一边哭,形同癫狂。

旁边,王光兴抹着眼睛说道:“将军见谅,我等实在好久没收到朝廷音讯了。”

徐启元克制住情绪说道:“献贼闯贼交替,郧阳往复受侵,虽勉力击退流贼,不过坐守枯城罢了。

近日得知郧县贼兵退散,郧台便令我与小王将军领兵进占,以为郧阳府犄角,却不想果是官军平贼得胜。”

“张献忠被活捉了。”顾五忍不住说道。

“献贼就擒?”徐启元愣了一下,再次哈哈大笑。

“府台冷静,冷静。”吴志奎真怕他一下子笑过去了。

“如何冷静,如何冷静?”王光兴激动地说道:“郧阳遇贼,无外界音讯,更无支援,就是相信官军会打回来,却不想这一等就是三年,三年啊,你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吗?”

见军兵一副委屈得模样,吴志奎心里也是难受。

扪心自问,他要是被围了三年,十有八九崩溃了。

“去,告知指挥使,留一些军粮,再派快船通知督师和巡抚。”吴志奎说道。

顾五一惊,问道:“副指挥独自留下?”

“无妨。”吴志奎说道:“我陪徐府台说会话。”

顾五看了看徐启元等人,确实不像假的,便回去找李英通报情况。

得了详细汇报,李英惊讶地问道:“果真是官军?”

“八九不离十。”顾五回道。

“却不想还有如此忠贞之士。”李英发自内心地赞了一句,道:“传令,送两船粮食过去,再派快船通报督师与巡抚。”

两艘粮船转向岸边。

没有人说这些粮食是给皇帝准备的。

陷于流贼包围之中还能坚持三年不降,国朝三百年,大概也就奢安之乱时的贵阳之战可比。

独守枯城,内无粮草,外无援兵,众志成城,忠心不悔,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

“不容易啊。”李英叹了口气,道:“备船,本将登陆拜访。”

值得拜访。

不一刻,李英登岸。

相互见礼后,徐启元说起了郧阳的状况。

郧阳坚持这么久,全因按察使高斗枢指挥得当。

十四年六月,高斗枢升任按察使,移守郧阳,当时郧阳已经乱了十多年,全府六县,居民不到四千,田地荒芜一片萧条。

高斗枢刚上任,张献忠东进,他与知府徐启元遣游击王光恩及弟光兴分守各处,屡战屡胜,张献忠不敢再犯,只得包围周边,后来李自成大举南下,两次来攻皆无功而返,只是郧阳兵少,只能固守。

“去年,闯贼派人散布谣言,后献贼又派人招降,皆言北京已失,陛下退至南京,军心动摇,幸得臬台善加抚慰,我等方能坚守至今。”王光兴说道。

“是啊。”徐启元感叹道:“差点中了流贼诡计。”

李英面露尴尬,低声说道:“北京确实丢了,秦晋豫北直隶尽数为虏贼所占,山东只剩登胶二地……”

“什么?”徐启元目瞪口呆。

“不是太子没尽力,实在是局势不允许。”李英连忙解释道。

皇帝亲征取得京津大捷,平刘泽清左良玉,救援唐王,镇压括苍山之乱,平定云南兼教训东吁。

大概说了一遍,李英继续说道:“太子已经竭尽全力,只能维持防线,能凑出粮草征剿献贼,属实不易。”

“不应该是皇帝的事嘛?”徐启元呆呆地问道。

天子亲征没毛病,内政都是太子管了?

徐启元感觉三年不见,大明换了个新皇帝一样。

李英咧嘴说道:“陛下理政不可谓不勤勉,却只是勤勉,如今太子理政,虽说北方已失,南方却已经稳住了,而且正在反攻。

若非吴三桂投虏,太子未必不能坚守北京……”

又把吴三桂举关宁投虏的事说了。

“好贼子,罔顾忠义,甘为蛮夷,当天诛地灭!”徐启元咬牙切齿。

“府台,粮船来了。”王光兴打断了他。

“粮食,让大家运粮食。”徐启元立刻忘记了吴三桂。

秋后算账,先把肚子填饱再说。

“府台,陛下那边急需粮草,在下先留两船,八十石,不过在下……”

“够了够了,够吃好久了。”徐启元眉开眼笑地说道。

看他发自内心的笑容,李英沉默。

八十石不到一万斤,郧阳尚余军民三千多,平均每人三斤多,按照天子营东宫卫的标准,也就一日三餐的量。

徐启元却说够吃好久。

但是看着他干瘪得脸颊和单薄的身体,李英又能理解。

穷怕了,一点点米面兑着野菜草根甚至还要加点树皮煮,根本不可能逮着粮食可劲造。

徐启元和没见过面的高斗枢一定也是这样。

绝境坚守,必定同衣同食同上阵,但凡搞特殊被人发现,军心立散,不通贼献城都算军兵讲究。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