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田畔农收冬渐临白衣浅笑春意柔(1 / 2)
随着季节的更替,气温逐渐下降,凉意悄然袭来。此时,农业合作社那台庞大而威猛的收割机正轰鸣着,在金黄色的玉米地里辛勤劳作。机器所过之处,一排排高大挺拔的玉米杆纷纷倒下,金黄的玉米粒如瀑布般倾泻而下,被源源不断地收入机器内部。
经过数小时紧张有序的忙碌,收割机终于完成了这片广袤玉米地的收割任务。它缓缓驶离田间地头,那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也随之渐行渐远,直至最终消失在远方。此刻,原本喧闹嘈杂的田野突然间变得安静下来,只剩下微风轻轻拂过,带起一片片枯黄的玉米叶沙沙作响,仿佛在低声诉说着丰收后的喜悦与宁静。放眼望去,整片田野都呈现出一种略带萧瑟却又充满希望的景象。
我静静地伫立在田边,微微仰起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那清新的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以及玉米秸秆散发出来的淡淡清香,仿佛是大自然特意调制而成的香气鸡尾酒,沁人心脾、令人陶醉。
就在我的身旁,一群村里的老人们正围聚在一起。他们饱经风霜的脸庞上,每一道皱纹似乎都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此刻,这些老人的脸上不约而同地流露出一种独特而复杂的神情:既有因为今年大获丰收而绽放出的喜悦笑容,那笑纹如涟漪般在他们的眼角荡漾开来;同时也蕴含着对脚下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之情,那种情感如同千年古藤一般紧紧缠绕在他们的心间,难以割舍。
李大爷是村里最年长的老人之一,岁月在他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如同这片土地上的沟壑一般。他拄着一根自制的拐杖,缓缓走进田里,脚步虽然有些蹒跚,但眼神却格外坚定。他弯下腰,开始仔细地在收割机遗漏的地方寻找玉米。每发现一个玉米棒,他那粗糙且布满老茧的手便会稳稳地将其拾起,然后轻轻拍掉上面的泥土,放进挂在手臂上的布袋子里。那布袋子已经有些年头了,上面补丁摞补丁,却依旧结实耐用。
“想当年啊,咱们收玉米全靠双手,一颗一颗地掰,累得直不起腰来。现在有了这大机器,大部分活儿都干了,可咱这老把式,还是舍不得这些落在地里的粮食。”李大爷一边捡着玉米,一边和身边的人唠着家常。
不远处,张奶奶正和几个老姐妹一起忙碌着。张奶奶的眼神极好,即使在光线逐渐暗淡的傍晚,她也能迅速发现那些隐藏在秸秆缝隙里的玉米。她的动作敏捷而熟练,一会儿功夫,她的背篓里就已经有了不少玉米。
“张奶奶,您这眼神可真好,我都看半天了,才捡了没几个。”村里的年轻媳妇小敏笑着说道。小敏是嫁过来没几年的媳妇,平时在城里打工,秋收的时候特意请假回来帮忙。
“这都是在这地里摸爬滚打了一辈子练出来的。这土地啊,就像咱自己的孩子,每一寸都熟悉得很。”张奶奶笑着回答,脸上洋溢着自豪。
王爷爷和刘爷爷则相互配合着。王爷爷负责用一根长木棍挑起倒伏的秸秆,以便刘爷爷能更清楚地看到下面的玉米。刘爷爷则背着一个大竹筐,快速地捡起玉米放进筐里。他们二人虽然都已年逾古稀,但干起活来却丝毫不含糊。
“老王啊,你说这日子过得可真快,以前咱们种地就盼着能有个好收成,别饿着肚子。现在呢,不仅吃得饱,穿得暖,还有这合作社,种地都更有奔头了。”刘爷爷感慨地说道。
“是啊,这都多亏了小陈他们这些年轻人,有想法,有干劲。咱这把老骨头,就跟着享享清福,顺便再发挥点余热。”王爷爷回应道。
随着天色越来越暗,老人们手中的动作却没有丝毫减慢。他们打着手电筒,继续在田里穿梭着。那一束束微弱的光亮在田野里晃动,仿佛是夜空中闪烁的星星,与天上的明月相互辉映。
我看着这些老人,心中充满了敬意。他们是这片土地的守护者,是农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勤劳、朴实、坚韧的品质,这些品质如同这片土地一样,历经岁月的洗礼,却依然熠熠生辉。
回到村里,老人们将一天捡到的玉米集中堆放在合作社的院子里。虽然这些玉米的数量相较于整个秋收的产量来说并不多,但它们却有着特殊的意义。
夜深了,我躺在床上,久久不能入眠。脑海里不断浮现出老人们在田里拾玉米的画面。他们用自己的行动告诉我,农村的发展不仅仅是依靠现代化的机械和科技,更离不开这些对土地有着深厚情感的人们。他们是农村的根,是我们在归田新途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有一次,我看到一位老伯伯在田边休息时,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破旧的烟袋锅,装上烟叶,吧嗒吧嗒地抽了起来。他望着眼前的田野,眼神中充满了深情。
“伯伯,您这烟袋锅可有年头了吧?”我走上前去问道。
“嗯,这是我父亲传给我的,跟着我在这地里干了大半辈子了。”老伯伯回答道。
“这烟袋锅就像您一样,见证了这片土地的变迁啊。”我感慨地说道。
“是啊,这土地变了,变得越来越好了。可有些东西,永远都不会变。”老伯伯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缓缓地说道。
老伯伯的话让我陷入了沉思。在农村发展的道路上,我们确实在不断追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