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布隆迪的光(1 / 2)
记者的到来没有引起受灾群众的任何反应。
在布隆迪,记者和媒体对于底层民众而言都是陌生的一种存在,报纸和广播的受众从来都不是底层民众,而是中上层的布隆迪精英人士。
所以这些受灾的人也从来都不会奢望记者能够帮助到自己什么。
记者对他们而言,远远不如两根香蕉更有吸引力。
奥德彪顿了顿,看着人群动情地说道:“我有一个梦想。我梦想着我们布隆迪能有真正属于自己的企业家,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在灾难面前,他们不是只想着自己的利益,而是勇敢地站出来,为我们的同胞伸出援手。
我们经历了太多的苦难,我们的国家还很贫穷,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希望。每一次的困难都是一次成长的机会,每一次的挑战都是我们前进的动力。
我知道,做慈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它需要付出时间、精力和金钱。但我坚信,这是值得的。当我看到那些饥饿的人们因为一顿香蕉而露出感激的笑容时,我知道,我的努力没有白费。
我希望我的行动能够成为一个榜样,能够激励更多的人加入到慈善的行列中来。我们不需要每个人都成为大企业家,但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做出贡献。
我相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相信,我们的梦想一定会实现。”
这篇稿子是昨天确定要搞慈善后,奥德彪连夜写出来的,主打一个悲天悯人。
别管肉不肉麻,感情到位就行。
2005年的布隆迪哪见过这个,奥德彪就不信这种动人的发言感动不了那群民众。
记者们纷纷点头,被奥德彪的话语所打动,他们继续追问:“奥德彪老板,您对未来有什么期望呢?”
奥德彪微微一笑,说道:“我没有什么期望,我也只是一个小商人,为了能够帮助更多人,我关掉了自己的香巴尼白酒厂,召集所有员工,把所有原料拿出来救助同胞,因为我能多救助一个人的话,就是我最大的期望。”
划重点:关掉工厂救助同胞。
四周的记者纷纷在自己的小记录本上记着奥德彪话里的重点。
奥德彪看着认真记录的记者们,满意地点点头,最后做了一个总结式的陈述。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挺身而出,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贡献自己的力量。我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就一定能够战胜这场灾难,重建我们美丽的家园。”
奥德彪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在空气中回荡。
“哈维亚雷马纳,您的话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不等记者有所反应,一位年迈的妇人颤巍巍地站了出来,她的眼眶泛红,声音里带着几分哽咽,
“在这个艰难的时刻,您不仅给了我们食物,更给了我们希望和力量。我们从未想过,会有这样一位企业家愿意放弃自己的利益,来帮助我们这些底层的人,您真是太伟大了。”
这是奥德彪第二次被称呼为哈维亚雷马纳,一个非常有威望的赞美性名字,神赐予的孩子。
第一次是在集市展现出天生神力,众人惊叹其力气,称他为哈维亚雷马纳。
而这次,则是赞美其慈善行为,这是更高的赞誉了。
奥德彪走上前,轻轻握住妇人的手,眼中满是坚定与温柔:“您别这么说,我们都是布隆迪的儿女,面对困难,我们应该携手同行。无论是企业家还是普通人,都应该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我们的国家、为我们的同胞做些什么。”
周围的记者们被这一幕深深触动,他们纷纷举起相机,记录下这感人至深的瞬间。闪光灯此起彼伏,却丝毫没有打扰到这份难能可贵的温情交流。
“奥德彪先生,您的行为无疑鼓舞了众多布隆迪民众。”一位年轻的记者大声问道,“您认为,这样的行动能否真的改变布隆迪的现状,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底层民众的需求?”
奥德彪沉思片刻,目光扫过在场的每一个人,最终定格在远方那片被灾难洗礼过的土地上:
“改变,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我的行动或许微不足道,但如果能够激发更多人的善念和行动,那么,我们的国家,我们的同胞,就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随着奥德彪的话语落下,人群中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
在众人激动的欢呼声中,刚刚引爆情绪的老妇人悄然退场,不留一丝痕迹。
“妈,这是奥德彪给你的酬劳,你数数。”
在无人关注的角落,雷马纳拿出一叠纸钞递给刚刚还眼眶泛红的妇人,不过此时她的神情已经不再是那副感天动地的模样,而是恢复成了原样。
“奥德彪那孩子真给啊,这也太多了,不需要,我就是来帮个小忙。”妇人看着一叠红红绿绿的钞票,这都有好几千布朗了吧。
“没事,妈你就拿着吧,这几千布朗对奥德彪来说不算什么,给你就拿着吧。”雷马纳劝道。
没错,刚刚发声的老妇人就是雷马纳的母亲,村长的老婆,是奥德彪特意找来演一出戏的托。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