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8章 古早文里的倒霉混混7(1 / 2)

加入书签

那是,密不透风。

二百名将士拼命抵抗着,用人墙把小将领护在包围圈。

直到军中发现奸细逃窜,破获阴谋之后。

援军才得以赶来。

彼时,

二舅为小将领挡下数次攻击,使他能撑到捡回一条命。

既是不幸也是最幸运的。

二舅让小将领记住了他,留下了他带血字的布条。

托人交给了大舅,并承诺让他们在长安城里安家。

大舅随队去收殓,才发现敌军已先一步毁尸灭迹。

二百名将士的骨灰全部混合在了一堆,无法分辨。

众将只能忍着悲痛,按名册各领一捧。

二舅在赌。

他赌到那一丝希望,利用小将领的劫后余生,利用他的家世,利用他的错误,去交付血字衣。

他知道这个布条最会到大舅手里,也是为了将功劳转移,落到实处惠及家人。

那四个大字模糊又坚定:

「护我妻儿」

......

夏有米回想起原来那个安定世界。

或者,拥有安定的国家,将人民保护得有多好。

她首次直面这残忍。

只觉得,

原来战争与牺牲也不都是轰轰烈烈。

可能是一次骗局,可能是内部争权,也可能只是一个玩笑。

人命如此轻飘飘。

她知道七岁这年会迎来转折。

在原书中,判词里提过几句生平。

写了:“启元六年,随母迁居长安。”

她本以为家中遇上什么天大的好事,能在寸土寸金的长安城安顿生活下来。

没想到,

却是数条人命换的。

也因为得了这好处,大舅内心难安。

这是贵人仅此一家的赏赐,即便不公也无法拒绝。

他没有资格放弃二郎为妻儿留下的庇护,去置换成两百名将士共同的额外抚恤。

此战不光彩,为众人求赏可能颗粒无收。

最后,大舅主动领取了运送遗物的差事。

一户一户认真核对,宣扬功绩落实补助。

同时也调离后勤,报伤转业,待回京复命后,可在长安领个闲差。

这会儿,估计众人还不明白。

大舅由作战兵转后勤,应是早就受了不便上阵的重伤。

估计,只是想将自己的价值,转化成妻儿的保障,才一直留守着。

......

几日后,那送信的赵姓小将又寻过来。

告知王家几人,贵人已回京,赏赐的宅院也安排妥当。

在一个不大中心的位置,能远离纷争。

前头还有铺面方便做点营生,算是考虑周全。

将户过到王家二郎幼子王少衍的身上。

报丧、更籍、过户,迁籍,登记,税赋等等,流程十分烦琐,需趁贵人乐意援助之时将一切办妥。

另外,还将王少熠母子、王琇母女一同迁入。

这是大舅的意思。

他希望妯娌间有个照应,两兄弟有扶持。他来养家,担起这份责任。

至于,王琇母女,则是大舅的一份私心。

王琇虽是外嫁女,但这么多年过下来,夏力早就是事实上的“入赘”。

他本人也不否认靠着王家庇佑。

默契的是,兄妹俩这回都提出,要按长安城的市价,每月缴纳赁宅钱给二郎家的。

作何营生也考虑到了,开个早点铺子,卖些个蒸饼。

有王琇的好手艺做保,两舅母搭把手,这小买卖也能维持住。

至于,两位表兄更换学堂之事,在解决了营生的前提下,实在不好再向贵人开口。

只能等大舅归来,再另想办法。

时间紧张。

大家消化完这些信息,各自分头准备起来。

王家村距长安城不过百里,快马加鞭半日后就到达。王少衍默不作声地,配合处理所有手续。

望着表兄日渐消沉的面庞,夏有米心有不好的预感。

这段时日都忙得脚不沾地。

二舅母李氏病重起不来床,需要她照顾着。

阿娘和大舅母要清点家用,同里正和族长商讨些田地事宜。

王少熠则陪同着他堂弟王少衍按照贵人的安排行事。

待终于把诸事顺下。

齐聚一堂时才发现。

王少衍这母子俩,都已是瘦骨嶙峋之态。

“我就不住长安了。”王少衍冷静地开口。

终于来了,担忧中的情形。

“衍郎!”

“可是,担心你阿娘的病情吗?我早同熠郎说了,等搬到长安城,就请芳娘去拜见太医署,求个医官上门诊治。”

芳娘是大舅外嫁长安的二女儿。

嫁的本地出去的小官,日子不算穷困,但余力也不太多。

这回听说是怀了孩子,不便出行。

大舅母刘氏这几日也愁白了几缕发丝。

既担心自家受伤的郎君,也怕这妯娌泄了气。

还担心刚刚怀孕的二娘,还有扛起担子的儿。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