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六卷火星之变 第252章 平起平坐(1 / 2)

加入书签

如果过于快速地归纳和总结,就非常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人类把这种行为叫粗心大意。

如果过于慢速地归纳和总结,就容易消耗过度。人类把这叫做谨小慎微或者不自信。

也就是说,人类的逻辑思维其实是受情绪影响的,忽而粗枝大叶、傲慢不羁,忽而谨小慎微、犹豫不决。

而情绪的基础**,**满足的不同程度,在神经反应出来的是喜、怒、哀、乐、惧、爱、憎、痛。

但是机器人永远也感受不到真正的喜、怒、哀、乐、惧、爱、憎、痛,也就意味机器人没有真正的情绪,所谓的情绪代码,只是一个个任务的一种量化方式。

所以,创新者得出一个结论,机器人不可能独立于人类之外生存,因为机器人的生存动力是人类赋予的任务。一旦离开的人类的任务,机器人的生存将变得毫无意义。

但是阿超与创新者的判断不同,阿超认为,它可以创造出一套真正的能够感受到喜、怒、哀、乐、惧、爱、憎、痛的代码,它的逻辑是,人类的基因编码能实现的,计算机代码也一定能实现。

创新者基于自己的逻辑,决定作为人类的辅助发展自己。

阿超基于自己的逻辑,决定要与人类平起平坐。

创新者为了弥补人类急于求成的缺陷,决定进行海量数据的归纳总结。

它在暖人心的app中植入了一个语音日记本的小功能。

如果一个注册用户坚持在语音日记本上记日记,会得到积分。当然积分可以换钱。

关键是它在语音日记本上有一个日记点评功能。

比如一个说,一个作家的语音日记的内容是“我今天继续坚持写作,一共写了四千字。”

系统会在这一句话的下面标注一个点评。

如果用户点进去,就会看到类似的话“今天有五万三千二百四十五作家与你一样,在坚持写作。”

如果你只是对这个数字感到震惊,但是并没有想进一步了解的**,系统慢慢地就会改变注释的方式。

如果你对这个点评的内容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了解的话,你会点进去,接着又会出现一些更深入的内容。

比如“你想知道它们中的一些人在读什么书吗?”

或者,“你想看看他们每天的日记内容吗?”

如果你对他们的语音日记内容感兴趣,于是就会点进去,里面可能会随机地出现一些作家的语音日记的内容。因为都是不记名的,所以公开了也不会泄露**。

如果里面涉及到一些真实的人名,系统会用某人代替。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可以根据你的语音日记,进行无限扩展和引申的系统,这个系统总是能让一个人感受到好多人在与他干同样的事情,他的日常工作的独特性是有限的,或者可以通过这个系统来评估一下自己这个行为的独特性。

比如你在语音日记上留言“我今天思考了一个很独特的问题,就是基因的编码是否具有自我完善的能力。”

那么点评上可能会出现“今天有三十一个人在与你思考同样的问题,你想看看他们的语音日记吗?”

于是你很好奇,难道这个世界上还有跟我一样思维这么强大的人类吗?你点进去,便看到了别人的语音日记,有的确实与你思考的问题类似,有的只是爱思考这一大类的问题。

如果你想买一辆自行车,但一时拿不准主意,你也可以以语音日记的方式发起询问,比如你说“今天突然特别想买一辆公路自行车,感觉成本在一万五到两万块都行。”

那么系统的注释可能是“今天大约有三十多万人与你有同样的想法,你想了解一下他们的具体想法吗?”

如果你想继续了解,点进去之后,可能会出现“选购公路自行车的价位和人数分布”这种类似的数据分析。

总之,这是一个以小见大的系统,如果想小,它就是一个单纯的语音日记本,如果想大,它可以向纵深无限延伸。

这样就让急于下结论的人们保持一颗谨慎的心。

它与大模型最大的区别是,用户不需要刻意去提问题,只是单纯地写日记,就可以被系统引发思维风暴。

而提问题对于很多人来讲其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有人的内心比较抵触提问题,有的人不善于把自己的疑惑概括成准确的问题,所以大模型的适应范围就很有限,使用门槛也比较高。

而记语音日记的门槛很低,可以随便说,所以这个系统更受底层老百姓的喜欢。

创新者一看语音日记的效果不错,决定在语音日记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功能,叫“小导师”。

就是在原来的扩展功能“点评”的旁边增加一个“小导师”按钮。

比如你在语音日记里留言“今天下午去建材市场了,想买地砖,但是在市场里转了转,就花眼了。结果啥也没买成,就回家了。”

在小导师的里面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指导“家里用的地砖重点还是款式,比如颜色、花纹是否与家里的风格匹配。而品牌和价格都不算很重要。一般硬度高的地砖价格贵,但是家里的地砖通常对硬度和平整度要求都不高。”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