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302章:麻雀和腓骨(1 / 3)

加入书签

沈青和李广田,站在屋檐旁边闲聊。

李广田:“今天会议上,拢共提个两个事。

第一件事,守夜。

咱村共有71户人家,从15号开始,每晚派四个人,在村子里巡逻。

守三个月就行,折合下来,一户只守5~6次。

守夜时,要带上木棍、手电筒和哨子。

一旦发现情况,木棍能防身,哨声能喊来同伴帮忙。

守夜,主要防那些偷鸡、偷鸭、偷狗的小偷。

去年冬天,辛庄的刘寡妇,养了六只大白鸭,毛顺体壮,都能下蛋了,全却被小偷偷走了。

据说,白鸭被偷那晚,刘寡妇听到了不寻常的鸭叫和扑腾声,她没敢出来阻拦,是怕对方手上有刀。

六只鸭子再重要,也没有人重要,更何况,她还有两个孩子要养。

第二件事,李坚来会议室,谈论小麦病害预防。

李老师在实验田,发现十几株矮小、梢头发黄的小麦,不是连成一小片那种,而是零散分布的。

他领着一帮学生,走遍许家寨附近的麦田,又发现七八株矮小黄梢小麦。

他说...有可能是传染病,提醒我们早点预防病害。”

沈青:“李坚有说要怎么预防吗?”

“没有,他昨天才发现这种情况,还没来得及想对策。

李坚走后,我们讨论了一下,大部分人都不认为那是啥传染病。

每年冬天,不知道要枯死多少株小麦。

来年春天,薅除死苗,再移栽青苗,不就行了嘛。”

可能是知青‘思想天马行空,农活一塌糊涂’的形象,太深入人心了,导致村户们不太信任李坚。

沈青:“李坚若没两把刷子,也当不成大学教师。

他那样说,必然有他的道理。

可以先等等,看他研究一番,能得出什么结果。

或者派人盯着麦田,观察黄苗是否往外蔓延。

蔓了,就想法防治,不蔓,那就是种庄稼的正常损耗,大家也能把心放在肚子里了。”

“大青,还是你考虑得周道,明天开会时,我提一下你说的这些。

李坚那帮人,很有毅力,大冷天跑实验田观小麦、记数据。

年,都不打算回家过了。

哦,对了。

厨柜里还有一大袋梅干菜,你要不要来一点,拿回家做扣肉?”

沈青听他这么一说,突然想起来,前两天买的五花肉,还搁酱油里泡着呢。

不过,泡的时间久点,肉也不会坏,顶多...变得更咸。

他还挺想尝尝拿酱油肉,做出来的梅干菜扣肉,是什么味道呢。

“行,装一点吧。”

李广田走进西屋,翻找一通,拿回一个抽拉绳小布包。

“喏,给。”

沈青接过,拉松袋口,露出棕黑色的梅干菜。

干瘪皱巴,又略带一丝韧劲。

气味很浓,像酱香+干草香的结合体,尝之不硌牙,艮艮的,还很香。

“蛮香的,不搭配五花肉,泡软切碎后,和鸭蛋一块炒,也挺不赖。”

“巧了,昨天晚上,吃的就是梅干菜炒鸭蛋。”

沈青抬眸望向枣树,没了叶子的遮挡,梢端圆润的小枣子,尽数暴露在了视野之中。

李广田:“那些枣子,是特意留给鸟儿吃的。

啧,喜鹊,一只没见到,麻雀,倒是见过不少。

麻雀,是害鸟,爱成群结队祸害庄稼。

我一瞧见麻雀啄树梢上的枣子,就拉长弹弓。

虽然准头不行,打不中它们,但泥弹冲撞出的声响,也能吓走它们呐。”

麻雀,和别的鸟儿一样,也是杂食性动物。

每年繁殖季节,麻雀会捕些蛾类、蝶类、螟类的幼虫,来投喂雏鸟。

不过,麻雀大部分时间,还是以小麦、水稻、高粱等禾本植物的种子为食。

它那三角形的喙,短小粗健,啄食谷物时特别的利索。

毫不夸张地说,抓一把带壳小麦,撒在地上。

一群麻雀落下后,不消两分钟,地上就会只剩下空壳了。

沈青摇头一笑,“麻雀,的确是害鸟,你不妨养只猫。猫,天生对鸟儿感兴趣,虽然难以爬上树梢捉鸟,但它的叫声和眼神,也足以吓飞麻雀了。”

“嗯,我也是这样想的。明年开春,看谁家母猫下崽子,我去讨一只公的。母猫不行,春天时,母猫的叫声,跟杀猪一样,吵得人心烦。”

其实,冬末到夏初季节,公猫、母猫都会叫,能凄厉嚎叫一整夜的,基本都是母猫。

沈青走到案板旁,发现赵浩翻起面片来,比赵和灵活多了。

也对,他是学白案出身的,炸果子还不是手到擒来嘛。

赵浩放下一张卷好的面片后,拍了拍手上的糯米粉,“赵和,时候不早了,我们回去吧。”

许素芬放下小刀,“甭回了,中午留下来吃饭。家里还有几节腊肠,蒸熟切成薄片,就是一盘好菜。我磕几个皮蛋,拿蒜汁一拌,剁一半鸭肉,加土豆焖成鸭汤,再炒几个青菜,怎么样?”

赵浩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