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 1 章(1 / 4)
平昭六年岁末,京城下了一场大雪。
九重宫阙在雪夜中显得庄严肃穆,飞檐斗拱上堆积起一层积雪,宫墙在月色的映衬下愈发显得高大威严。
宋清晏倚在窗前拨弄着手里的纸鸢,看着别苑这方狭小的天地布满平整的积雪,无人到访,了无生趣。
已经记不得这是她困在这里的第多少个日夜,这个自幼长大最为熟悉的皇城兴许要成为囚禁她一生的地方。
雪越下越密,凛冽的寒风顺着半敞的窗卷入房内,香案上烛火摇晃。她久病恹恹,看雪看得出神,不自觉咳了几声。
侍女芷兰闻声捧着个锦盒自小佛堂内出来,关好门窗后为她披上一件氅衣。
“就快要到新岁了,殿下需得保重身体。”
宋清晏拢了拢身上的氅衣,没有做声。
芷兰将锦盒放到宋清晏面前,轻声道:“奴婢这几日整理杂物,找到了很多圣上年幼时写给殿下您的信,您看看。”
锦盒内,满满当当的信件芷兰依次按照时间罗列好。
宋清晏一封一封地翻阅过去,从她年幼时第一次和父皇离京下江南,自己这个年幼的弟弟宋清昀,在母后的帮助下笨拙又稚嫩地给她写得第一封家书开始。
一直到一年前召她即刻回宫最后一封书信,这中间不过短短十二年,他们姐弟之间却隔了数不清的恩怨纠葛。
宋清晏划过信封口的指尖微微蜷缩,上百封信逐一拆开后,字迹从青涩到雄浑有力,她似是透过单薄的纸张窥见宋清昀端坐在书案前,一笔一画地写下,“问阿姐安”。
这些积年累月里她不曾重视的书信,今时今日整整齐齐地摆在她面前,一时间心里五味杂陈。
似是察觉她面色不佳,芷兰宽慰道:“您同圣上一母同胞是血肉至亲,奴婢觉得,圣上心里还是挂念着殿下您的,如今不过是碍于朝堂之事罢了。说不定待到新年家宴,圣上就会寻机会将殿下您接出来......”
宋清晏苦笑了下,如今朝中局势胶着,若是能让她这位长公主殿下自己认罪死了便是皆大欢喜,若是不死注定成为横在旧臣乃至皇权之间的一根刺。
将她困于别苑已经是最大的让步,又怎么放她轻易出来呢?
芷兰顿了顿又道:“当初那些个旧臣弹劾殿下不过是为了满足一己私立,殿下您一心为了社稷家国,罪在当下,功在千秋,日子久了总会明白殿下良苦用心的。”
芷兰似是突然想到了什么,抬眼略带欣喜地看向宋清晏道:“奴婢听闻,锦衣卫的那位严指挥使前几日上书请旨将事关您的旧案重审,想是镇抚司那边有了新的证据。”
闻言,宋清晏拧眉,她的案子一直未有定论,难不成有人等不及了,设计让严霄整理证据好取她性命。
“这半年来朝廷一直在追查司礼监,这群人来往内廷消息最是灵通,严大人还说了最迟到来年春三月他便会......”
别苑外年久老旧木门吱呀一声,芷兰敏锐地收了声。
先皇去世前特许长公主殿下主理朝政,自殿下掌权以来,推行改革清理世家顽疾,早就惹得朝中旧臣不快。
圣上亲政后,朝中弹劾长公主殿下的奏折依旧数不胜数。
年初长公主殿下动用私刑处死了昌毅伯家中独子,自此同圣上大吵一架。圣上一怒之下将长公主殿下禁足别苑,不许任何人探望。
芷兰死里逃生,如今殿下身边只有她一个贴身侍女,更是谨小慎微仔细提防着。
有人提灯沿着长廊走来,芷兰认出是圣上身边的女使,拎着食盒前来叩门。
女使朝宋清晏行了一礼,随即道:“长公主殿下,今日是冬至,圣上命奴婢送些吃食给您。”
食盒的盖子掀开,一盘冒着热气的长寿菜扁食端到宋清晏面前。
见此情景,芷兰眼中闪过一丝欣喜。
从前先皇后在世时,常常亲自下厨包殿下和圣上姐弟最爱的长寿菜扁食,今日冬至圣上派人送这样一份吃食来,必然是念了旧情。
圣上派来的女使还站在这儿,芷兰不好当着她的面验毒,只背过身去装作收拾碗筷的模样悄悄拿银针排查。
这女使是先皇后当初亲自挑选的,一向信得过,见银针颜色毫无变化,芷兰盛了一个送至长公主殿下面前。
圣上尚在东宫之时,整日过得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先皇后与先皇的接连去世,这世间只剩长公主殿下这一个血肉至亲。
待风波过了,圣上必然会接长公主殿下出别苑,亲姐弟之间哪里有过不去的坎儿呢。
芷兰正幻想着,只听见身侧突然“咣当”一声。
盛着扁食的碗从长公主手中滑落,碎瓷四散。
霎时,宋清晏面白如纸,一手死死捂住腹部,一手指向前方。
顺着视线看过去芷兰大惊失色,只见那前来送食盒的女使倒地大口大口吐着黑红的血水,不多时便四肢僵硬,已然是服毒自尽。
“殿下……这里有毒?!”
宋清晏颓然地倒了下去,视线渐渐模糊不清,最后失焦在那碎落一地的瓷片上。
恍惚之间,脑海中浮现出少时时承欢于母后膝下的情景,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