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之吴瑜(二十八)(1 / 2)
不管吴瑜本人如何感慨岁月的无情和亲人的衰老。时光就如同江水一样滔滔流去,不会因为任何人的意见所改变。
吴瑜不行,赵官家不行,那些来东京请罪的小邦使者更不行。
吴瑜能做的也只是派遣宫人回到娘家赏赐和问候父亲。
让吴瑜稍感欣慰的是。举国的情绪之下。吴益的小动作虽然没有瞒过赵官家和各位宰执,但毕竟也是一件小事,不会有人不分内外的处置他这一点出格行为。
要不然赵官家又是金河会盟,又是菊花岛敕约的,确立的大宋的主体地位岂不是儿戏了?
这件事情在整个外交层面就如同一点小小的涟漪。赵官家的主要精力还是用来对付交趾和大理的使臣。
根据他的一贯行事风格,没有好处的事情那是不可能做的。本就理亏的两个小国在他面前,自然也毫无还手之力。
吴瑜久居深宫。知道的消息自然也要慢一点儿,但她对于这个相伴十多年的丈夫还是有一些了解的。明白他既不怕事,也不好大喜功,最多是偶尔上头。
但那个得分时候,毕竟不是当年面对女真人的时候了。那时是生死之危,必要的时候,什么都要置之度外。
果然,后面事情的发展,无一不印证了她的猜想。
只不过大皇子赵旭有些失望。这孩子已经八九岁了,内心中有了男子汉建功立业的初步举行。还真有点儿羡慕班定远、霍去病。
对此,吴瑜表示,你如果对军事感兴趣,为娘可以和官家商量,让你继续进行军事训练,不要空中楼阁的想这想那,不管古今中外哪一位名将,无不是经历了严苛的军事训练,才能够青史留名。
想到韩岳二位严苛(冤枉啊皇子,我们已经留情再留情,放水再放水了),大皇子打了一个寒颤,乖乖的读书劳动去了。
事后倒是听说潘妃那里二皇子也闹了一通。不过,吴瑜想,她的脑子是没有办法劝服儿子的,估计还得是宜佑公主出马才行。
但这说到底也不过是一些后宫琐事,赵官家的精力是不可能一直放于此的。经过与朝廷重臣的商议。他很快制定了北上燕京的计划。
迁都燕京是早在建炎十年就已经定好了的事情,但因为种种原因,赵官家这几年也一直没有空去视察,就是为了每年好几千万贯钱的投入,这也是不行的。所以,一向不喜欢赵官家四处溜达的宰执们,这一次都保持了高度一致。只是要求他带上足够的保卫力量。
不管是出行还是打仗,对于赵官家来说都可以算是家常便饭了。但是在临出发前的一晚,他歇在吴贵妃宫里,嘱咐道:“朕虽然舍不得女儿,但是佛佑实在已经到了岁数,出降也就是这一两年的事情,两位太后年事已高。也不太喜欢这种琐碎之事。一应准备还要麻烦贵妃了。”
这本也是她的分内之事,吴瑜低头温顺的答应了,只是在心中暗暗腹诽,这大公主虽然是邢皇后所出,但平时远不如宜佑公主得宠,怎么到了嫁人的时候。她居然能清楚地感知到官家心中的不舍和……愤怒?
吴瑜觉得可能是自己见识短浅了,反正她认识的人里没有其他男子对于嫁女儿是这种态度。
不过想想赵官家也不是普通人,她心里也就释怀了。
赵官家去燕京,那是免不了搞出一些大新闻的——当然,如果不这样,他就不是赵官家了。不过吴瑜无奈的是,若说文学,这些年在赵官家的培养下,她还是具备了基本的素质。
但要是说到所谓的原学道理,她就真是完全抓瞎了——她既搞不懂何谓半球实验,也不明白赵官家的压力水井,更不用说这次听说还能用风车磨面。
这样下去还要人做什么?
她虽然没有宣之于口,但是多年相处,大公主佛佑倒是明白庶母的心思。掩着帕笑道:“爹爹跟我说过,这叫解放生产力。以后就有更多的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所长了。娘娘不明白也不要紧,爹爹说您这叫文科生思维。”
吴瑜对于赵官家时不时冒出的新鲜词汇,早已经没有了震惊的感觉。只是职责所在,笑着说道:“我都这个岁数了,懂或不懂还有什么要紧的?只要公主您懂得不就好了?不过我自认为对公主也不错,你说这鲅鱼饺子怎么就没我一份呢?”
南阳公主的未婚夫岳云真是一朵大奇葩。人家送小姑娘的不是金珠就是衣裳,他倒好送了登州特产鲅鱼,别看大公主的刺绣那叫一个一言难尽,她的厨艺可是非常优秀的。去服侍的小宫女说,她亲自下厨给两位妹妹做了一顿鲅鱼饺子。既是作为长姐的疼爱,也是给了她俩封口费。
只是,吴贵妃毕竟是大宋后宫的日常管理者。这种事怎么可能瞒得住她呢?话说回来,要不是岳云没有什么夹带,吴妃说什么也不可能把食材送到公主手里啊。
真当赵宋官家的御前班直和皇城司是吃白饭的呀?
南阳公主在端庄大方,也毕竟是个未出阁的小姑娘。听了这话,双颊就如同落日云霞一般迅速红了,眼看几个女眷都捂嘴笑了起来,又羞又恼,跌足跑了。
大家都知道,这是吴贵妃对于养女善意的玩笑,并没有几个人当真。但是寿春公主一幼和张姐感情深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