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72章 第 172 章(2 / 3)

加入书签

。彻底摒弃举荐制是不可行;,但婴小郎君经提出;问题也值得深思。臣想着,不若前十年,我大秦还是以举荐制为主。多去各郡县开设一些官方学室。

十年之后,大秦境内;学子增多,我们再开始实施科举制。”

嬴政微微皱起眉,道:“需用十年?”

王丞相无奈一笑,他道:“陛下,在老臣看来,十年或许还赶了些。”

嬴政并未发表太多;评价,然后看向了李斯,道:“李廷尉。你对这个制度最为积极,有何高见?”

李廷尉拱手道:“臣大体认可王丞相所言。但十年太久。在臣看来,三到五年,便可大力推广科举制。因为唯科举制,才可逐步替代军功爵制。”

嬴政微微颌首。

王丞相却皱起眉,反驳道:“三到五年,寻常黔首岂可熟读秦律?你可知晓,那些吏师弟子,在改弟子籍之后,四年内可免服役去专心读秦律。

四年免服役情况下,弟子都不一定能成才,你让那些需要服役;黔首学三到五年就参加科举?这不是儿戏吗?”

李斯不急不慢地开口道:“我明白王丞相您;意思,但臣;想法有二,其一,我们为何要寻找一个制度取代军功爵制,是为了黔首们一个改变阶层;机会。现在机会给了,能不能拿到就看他们自身;实力。

王丞相,这就像,商鞅提出军功爵制,不是为了让所有上战场;黔首都能拿公士,而是为了让黔首们主动愿意奔赴战场,为大秦而战。

同理,我们;科举制度,不是为了让黔首都能考上,而是让他们愿意主动识字,安分守己地拼搏,维护大秦稳定。

你担心;问题与我们需要解决;问题,不可同类而语。”

李斯说到这,不光王丞相皱紧;眉头放松了些,其他朝臣也若有所思。

李斯稍稍喝了口茶水,继续开口道:“当然,王丞相;顾虑也有道理。若是开科举后,却一个黔首都未录入,也会令朝廷失信于百信。

所以臣想,经科举选拔出来;人,皆从小吏开始做起,这样并不需要对方彻底熟读所有大秦秦律,但也能用。”

说到这,李斯开始举出,比如征收田租;小吏,只需要熟读《田律》和《仓律》就可以参加考试。少府;小吏,也只需要《效律》、《仓律》、《工律》等。

说完例子,李斯看着其他人认可;视线,继续道:“当他们成为小吏之后,三年一次考评,甲等者可再前往咸阳参加晋升大考。是以,不必十年那么久。”

“科举选拔出来;人皆从小吏做起?”

王丞相思考了一会,摇了摇头,“这是给了白身机会,但三年一次考评才能晋升。耗时太长,无法吸引真正学富五车;大才过来。”

李斯一顿,无法反驳。

冯去疾忽然轻笑一声,道:“王丞相,这个问题婴小郎君不是给过解决方案么。

他说,科举可以像军爵制一样,层层筛选,考三四次,也给他们分几个等级。皆时,官府可按他们;分数排名分配人才。

我们这也差不多,官署多出几套策问试卷,多筛选几次,成绩达标;黔首分为小吏,成绩甲等优异且能做出策问;提拔为郎官……”

他后续还详细说了一些,基本上就是将科举分门别类细化后再考核。

冯去疾一边说,李斯一边点头,偶尔还在一旁低调地补充两句,两人看起来相得益彰,不像政治对手,反而有点同盟;味道。

片刻后,李斯扭头看向王绾,声音带着点笑意,道:“王丞相,这冯相向来是与你合拍;,您看还有什么要补充吗?”

王丞相瞥了一眼意气风发;李斯,轻笑一声,起身道:“并未。”

李斯一愣。

王丞相却不再看对方,而是朝着嬴政面前,拱手道:“陛下,臣年事已高。如今最大;困惑已解,老臣无愧于国事,还望陛下恩准老臣辞官而去。”

李斯:!!!

不光李斯愣住,现场几位朝臣;表情也很是讶异与茫然。

冯去疾更是急得捂住心脏,似是想冲过来捂住王丞相;嘴巴。

这其中,唯嬴政与扶苏满脸淡定,似乎早已预见这一幕。

嬴政道:“王丞相相伴三十年,乃国之栋梁。此去,朕不舍也。”

王绾洒脱一笑,道:“臣本布衣。能得陛下看重,为大秦效力,此生足也。”

……

嬴政与王绾来回拉扯了二十多次对话,从最初;相遇,到中间;相互守望,再到现在;依依不舍,充分描绘出一副大秦君臣相宜图。

最后,嬴政走下台阶,扶起弯腰;王丞相,道:“若你离去,何人可接替你。”

这话一出,偏殿所有朝臣都竖起了耳朵。

尤其是李斯,他已经反应过来“王绾辞官”这是一出早已安排好;戏。

他微微挺直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