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57章 云蔽日、燕归巢(九)(1 / 3)

加入书签

黄昏时,天狗军按照魏长天的命令如期赶至大乾京城。 由于景国青之死的消息尚未完全传开,四方城门留守的兵卒很多还不知道此事,同时也有不少人认为是假情报,所以天狗军并未能畅通无阻的杀入城内,而是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交战。 紧接着,潜伏在四座城门附近的四大恶人也立刻出手,里应外合搅得各个城门一时间鸡飞狗跳、险象环生。 虽然京城内的守军众多,数量要远超天狗军。 但因为此前有不少人赶去了皇宫那边,再加上天狗军来得太过突然,使得大乾将士颇有点措手不及,很快便陷入了艰难维持的苦战。 身陷于刀光剑影之中,面前便是铺天盖地的凶兽,身后又时不时传来一声声轰鸣...... 大乾守军曾几次眼看着便要溃散,不过最终又都勉强守了下来。 于是,战斗就这样暂时陷入了僵持,开战仅一刻钟便有不知道多少人战死。 其实在缺少统一指挥、且遭遇偷袭的情况下,大乾守军能扛过天狗军最初的这几波攻势便已很不容易了。 面对着来势汹汹的天狗军,他们一边咬牙死守,一边等待援兵,等待着景国青可以站出来稳定局势。 殊不知此刻京城中的情况并不比城墙上要好到哪里去。 景国青已在众目睽睽之下被杀,其余所有留在皇宫中的景家人也皆死在了魏长天的剑下。 即便后者已经走了,但一时间大乾朝廷也无法推举一个可以指挥大局的人物。 毕竟皇室尽亡,剩下的这些朝官重臣大都各有各的小算盘,权力根本做不到归拢集中。 因此偌大的京城中此刻竟没有任何一个人可以服众。 再退一步,哪怕就是真有这样的人物,他敢不敢站出来也要另说。 毕竟魏长天势必不会让大乾的各方势力再次形成合力,所以一旦有谁胆敢站出来,那魏长天下一个要杀的一定便是此人。 没人会不懂得这样一个道理,因此便没人敢在这时候出什么风头。 但凡手里有点权势的人物,此刻大都躲了起来,想着等到局势清晰一些之后再走下一步。 而他们既然什么也不做,那普通士兵和百姓又能做什么呢? “啊! ” “叛军要打进来了!快跑啊! ” “皇上驾崩了!皇上驾崩了! !” “我不想死!谁来救救我!” “军、军爷,你这是要干什么?” “呜呜!呜呜呜!” “哒哒哒!哒哒哒!” “......” 哭声、喊声、马蹄声、脚步声,各种嘈杂且混乱的声音很快便遍布在城中的每一个角落。 百姓们大都惊慌失措的往家中跑去,而当兵的则是或折回城墙战场增援、或跑回家去寻亲人、或冲进街边店铺甚至是皇宫中趁机抢掠、或干脆脱掉兵甲找了个地方躲藏起来...... 所有权力缺失和制度崩溃而引起的失控在这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当一个面临极度危机的团体突然失去了统一领导,其下场或许便是这般不堪一击。 而造成这一切的罪魁祸首,魏长天,此时便就慢慢穿行在混乱一片的人群之中,表情平静,仿佛对身边所发生的的一切毫不在乎。 类似的场面他已经历过太多次了。 甚至更夸张、更惨绝人寰的他都见过。 一夜枉死三百万人的原州城惨桉。 一役战死二十万人的牛头山之战。 仙池奇袭、奉元大决战...... 跟以上这些相比,这又算得了什么呢? 最起码没有死那样多的人吧...... 不知从何时开始,魏长天对“生命”,或者说“人命”的态度已经变了很多。 想当初第一次听到宁永年为了消灭大乾主力,竟不惜害死奉元城的三百万百姓时,他怒不可遏,甚至因此而决定扶持宁玉珂造反。 再后来的牛头山伏击,当看到平叛大军进入山谷,自己只消一个念头便可夺走几十万条人命之时,魏长天也曾有过犹豫,最终只能用“战争是为了和平”来说服自己。 但现在呢? 魏长天突然发现自己已经不会再因为类似的事而产生什么心理波动了,也早已不再需要借助一些“理由”才能下得了杀心。 只要对自己而言某些人需要杀,那就杀。 只要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某些人该死,那就死。 人命仿佛已不再有什么特别的意义,有时甚至只是一个数字而已。 刚刚杀景国青时,魏长天的心中便没有一丝波澜,并未替这位帝王感到有任何的唏嘘或遗憾。 这跟此前他杀萧风、杀云莲、杀宁永年时的心态无疑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是自己变得冷血了么? 脚步稍稍一顿,魏长天扭头看向不远处一个满身泥土,跌坐在地上大哭的小女孩,然后又冷漠的继续向前走去。 从某个角度而言,身处在这样一个文明程度并不高的封建社会、一个弱肉强食才是最底层规则的修真世界,他的这般转变是必然的,也是必须的。 可若说完全的冷血,魏长天好似也做不到。 否则他就不会放过王乾、放过汤尘、放过楚安、甚至是放过楚先平了。 如此来说,他仿佛仍旧保留着一丝好似不该有的“怜悯”。 魏长天不知道这种矛盾的出现是因为他是穿越者,还是因为人之常情。 他也并不反感自己时而过分“残忍”,时而又过分“善良”。 他只是有时无法理解自己的某些做法。 比如说现在...... 低头看了看手中的糕点盒,魏长天嘴角露出一丝苦笑,至今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真的要带这三盒绿豆糕回来。 如果是因为尤佳,可翠儿已经摆明了跟尤佳没有一丝关系。 甚至尤佳也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