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13 心病(1 / 2)
确定自己亲娘耳朵被治好,张准上大喜道:“神医,真是神医啊。” 老夫人也夸道:“小医师的医术真是高明,比你之前请的那些庸医强多了。” 张准上小声道:“是是是,多亏了小医师啊。” 只是他嗓门本就大,小声说话也和别人正常说话差不多。 所以听到他说话陈景恪总是想笑,但又觉得不礼貌,就忍住笑对老太太说道: “你的耳聋治好了风寒还在,我给开一剂药,连服两天应当就能见效。” 老太太高兴的道:“好,小医师开的药我放心。” 陈景恪提笔唰唰唰写下一副药方,道:“一日两剂,早晚各一次。最少两天,如果还没好可酌情多服两天。” 张准上接过药方情不自禁的道了一声:“好字。” 老太太习惯性的打击儿子,道:“你大字不识一箩筐,哪能看出什么好坏,别在这里附……嗯,装风雅了。” 张准上不敢和老娘争辩,有些委屈的道:“是是是,我现在就让人去抓药,小医师你在这里稍等一会儿。” 说完竟亲自跑去抓药煎熬。 等他离开,陈景恪说道:“老夫人,我再给你把把脉吧。” 老夫人慈祥的道:“哎,好,真是个好孩子。” 趁着把脉的功夫陈景恪仔细观察了一下她的手,粗糙微黑,关节处还有明显崩裂留下的疤痕。 这是一双饱经风霜的手,每一道纹理书写的都是老人艰苦的经历。 而她的脉象弦涩,眼睛略带赤红……这是肝气郁结症状。 再结合刚才老人孤独一人坐在院子里,遥望远方的画面,他心中有了大致的判断。 但出于求稳还是决定问一问,就故作随意的道:“老夫人真是好福气呀,有张将军这么孝顺的儿子。” 老太太很是开心,但嘴上却说道:“哎你别夸他,什么孝顺,每天都能气死个人。” 陈景恪笑道:“哈哈……我懂我懂,我娘也经常这么说我……哎,可惜我远离家乡,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在见到她。” 老太太惊讶的道:“小医师家不是长安的?” 陈景恪摇头道:“不是,我家是洛阳那边的,和几个同乡到长安谋生,父母亲人都在老家那边。” 说到这里他叹了口气,故作悲伤的道:“哎,在这里举目无亲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忙起来的时候还好,闲下来就觉的孤独。” 老太太深有同感的道:“是啊,我也是两个月前才从乡下到长安来,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别提多憋屈了。” “你们年轻人还好,为了谋生哪都能呆得住。我这样的老骨头就不行了,已经没那么多念想了,就想着叶落归根……” 说着说着老太太竟然哭了起来:“我想家里的大桑树,想家乡的老邻居……也不知道这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再见到他们。” 陈景恪终于确认,他最开始的猜测没有错,这个老人家得了心病。 前世这种病很常见,子女在城里立住脚就想把父母接过去,然后老人不适应得心病,没想到穿越到古代了还能见到这种情况。 前世他接触过许多这样的病人,对他们的症状还是比较熟悉的。 刚才第一眼看到老太太孤独的坐在园子里,他就想到这种情况,一问之下果然如此。 这种情况说起来不算病,重在一个调解和适应。但这种负面情绪会加重其它疾病的病情,如果在这期间生了病,往往会变得尤为难治。 所以她的感冒才总是治不好,最后还把耳朵给治聋了。 不是医生无能,要知道此时伤寒论已经比较普及了,各种伤寒风寒都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照方抓药就行了。 实在是她的情况比较特殊,不把心病解除,别的病都不好治。 现在找到的症结所在,陈景恪也松了口气,接下来找办法化解心结就可以了。 不过他并没有着急,还是要先搞清楚这家子的情况才能决定改如何做,于是就试着问道: “想回去就和张将军说说吗,他这么孝顺应该不会忤逆你的意思。” 老太太连忙摇头道:“不能说,我要是回去了别人还以为他不孝顺呢,我不能让他背这个骂名。” 陈景恪一想也是,二十一世纪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种情况,在城里待不住回乡下没人会说什么。 但这是古代,好好的京城不待非要跑到穷乡下去住,别人肯定会传谣言。 张准上是做官的人,谣言对他来说杀伤力实在太大了。 “咳咳……”这时不远处传来一声干咳。 陈景恪转头就见到张准上在朝他招手:“陈医师,你的药方我有一处地方没弄明白,劳烦过来讲解一下。” 老太太连忙擦干眼泪,装作若无其事的道:“这么大人了还喜欢丢三落四,小医师你去给他讲讲,免得弄错了。” 然后又小声对陈景恪道:“小医师别把刚才的事情告诉他,免得他担心。” 陈景恪道:“老夫人放心,我一定守口如瓶……你先在这里歇息一会儿,我去去就回。” 说完和张准上一起离开了花园。 到了花园门口,张准上忽然停了下来,重重叹了口气,道:“我这个做儿子的不孝啊。” 陈景恪顿时了然,道:“张将军刚才都听到了?” 张准上点点头,道:“我请了那么多医师,小真人是第一个看出我娘有心病的,而且还准确猜到了病因,果然名不虚传。” 陈景恪谦虚的道:“侥幸。” 张准上郑重的朝他鞠躬道:“还请小医师施展妙手解除我娘的心病,张准上必有厚报。” 陈景恪连忙让开身子,道:“张将军这是做什么,治病救人本就是医者本分,我自当竭力救治。” 张准上听出了画外音,喜道:“我没猜错,医师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