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0136 汉魏风骨(2 / 3)

加入书签

读之触动人心。” “尤为难得的是,他的诗风不同于以往,有开一代先河之气象。” “我几次想登门求教,又怕太过冒昧。听闻今次文会陈医师要参加,还会讲述作诗心得,我甚为欢喜。” “日盼夜盼终于等到今日……还请陈医师赐教。” 其他关注新诗风的人也纷纷道:“还请陈医师赐教。” 见终于轮到自己登场,陈景恪深吸口气,起身说道:“上官学士过誉了,你诗文我也非常喜欢……” “说起写诗我确实有一些想法,赐教不敢当,蒙诸位不弃,愿与诸君共同讨论。” 上官仪激动的道:“陈医师谦虚了,某洗耳恭听。” 陈景恪并没有直接说诗风诗体的事情,而是先讲起了历史:“风骨多用来形容人的品质,后被广泛用来评价诗文、书画等作品。” “刘彦和《文心凋龙》言:用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 “故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 “……故练于骨者,析辞必精,深乎风者,述情必显。捶字坚而难移,结响凝而不滞,此风骨之力也。” 别看在场的都是参加科举的举子,学问深厚,对这一段话大部分人还真不熟悉。 这并不奇怪。 古代书籍宝贵,获得者往往秘不示人作为传家之宝,别人想要学到极为困难。 其次书籍那么多,哪读的过来。 不过这句话的意思大家都能听懂,说白了就是诗赋文章要和人一样有风骨。 对于这一点,有人赞同有人不以为然,但却没有人敢提出反对意见。 刘勰可是先贤,《文心凋龙》也是名着行列。 没有几把刷子敢向这样的先贤提出质疑,那是不想混了。 这也是陈景恪的高明之处,他知道自己出身低微又是白身,必然会有人出于偏见针对自己。 所以他就故意把先贤拉出来做背书,我只是在复古,你反对我就是反对先贤。 这一招平时都是掌握学问解释权的士族豪强,用来对付异己者的,他也算是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果不其然,见他搬出了刘勰和文心凋龙,人群里有几个人露出悻悻的表情。 而那些真正关心诗风的人,则露出若有所思的表情。 风骨。 尤其是上官仪,总感觉自己悟到了什么,可仔细去想却又说不上来,别提多着急了。 眼睛紧紧的盯着陈景恪,希望他赶紧往下讲。 陈景恪继续说道:“汉魏时期中原强盛,乃天朝上国,生活在这个时期的人多有傲骨……体现在诗文上……” “自永嘉之乱以来华夏陷于战火,汉家不复当年之强盛……文章风骨十不存一。” “故有汉魏风骨,晋宋莫传之说,后人只能从文献中领会前人之意境。” “到了齐梁时期,汉魏风骨已然无存,作品纤构、狭小,过分追求词采的华丽,而缺乏内在的比兴寄托……” “也就是所谓的齐梁诗风……其后一百多年间世人多受其影响,浮艳绮靡之风充斥文坛。” 听到这里,有人尴尬,有人恼火,毕竟很多家族都是从那个时期流传下来的,这就是在打他们的脸。 然而又无法反驳。 因为齐梁诗风的风格确实是这个样子的,过于追求辞藻的华丽,而忽略内在意境。 这话还不是陈景恪说的,而是文坛共识。 想反驳陈景恪,就先把那些文坛老前辈,甚至他们自家的长辈给打倒再说。 李丽质、高阳和长孙冲已经渐渐意识到了这些,看向陈景恪的目光充满了赞赏。 处处都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却处处都引用先贤和大家达成的共识之言,让别有用心者连反驳都不敢。 果然聪明啊。 而上官仪等关心新诗风的人,则差不多已经知道了陈景恪想表达的意思。 就是要抛弃现在的齐梁诗风,追求汉魏风骨…… 但这些还不够,谁都知道齐梁诗风的诟病之处,很多人都想改变,甚至已经在摸索改变之路。 可是新道路哪是那么好走出来的。 复兴汉魏风骨确实是个大方向,可具体该怎么走呢? 再联想陈景恪的诗文,确实抛弃了华丽的辞藻,追求的是意境上的超出。 显然他的探索已经走在了所有人前面,甚至可以说他已经走出了一条路。 而这也正是今天他们过来的目的,了解这条路具体该怎么走。 陈景恪也是越说越兴奋,情不自禁的提高声音道:“我大唐披荆斩棘重立社稷,使汉家得以复兴……新朝新气象,在文学上也当扫除此靡靡之音……” “……提倡风雅兴寄,复兴汉魏风骨……我大唐的诗赋文章当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开创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如此才能配得上我大唐盛世。” 长孙冲大叫一声道:“说的好,新朝新气象,我大唐就当革除弊病,开创属于我们的新时代。” 李丽质、高阳和李明达也很是激动,毕竟夸大唐和夸她们没啥区别。 虽然这话吹捧的痕迹非常重,可说的也是事实啊。 陈景恪确实在拍马屁,李世民的马屁不值得拍吗? 更何况他都已经决定要吃软饭了,不拍马屁才有问题好吧。 至于别人会不会说他是软骨头没有节操之类的……他的本职是医生,写诗什么的不过是副业。 只要他能把医生这个工作干好,顺利把医书写出来,然后出版推广出去。 那他就是活人无数的医家贤人,谁还敢喷他? 就问你生病了需不需要我来治就行了。 上官仪本就是御用文人经常写应制诗,虽然对于陈景恪这么直白的吹捧有点不适应,但并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的。 也从侧面附和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