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48 进展顺利(1 / 3)
这首经典离别诗的出现,让快要沉寂下去的陈景恪再次名扬长安。 门口再次多了许多读书人来拜访,让他一阵后悔,早知道就不抄诗了。 如果不抄诗就不会有什么新诗风,没有新诗风就没有古池文会,没有古池文会他就不会扬名。 没有以诗词扬名他去送李安期的时候就不用写诗,不写诗就不用这么麻烦。 一切都是抄诗的错啊。 可惜没有卖后悔药的,只能再次躲了起来。 另一边的朝堂之上,李世民先是明确表示要征讨高句丽和百济。 理由是两国违背大唐旨意,合起伙来攻打大唐的藩属国新罗。 自然引起群臣反对。 褚遂良更是接连上了几封奏折阻止此事。 不过也有人支持,比如李绩就公开支持可以打,他的理由很充分。 当年魏征不同意打薛延陀,以至于薛延陀做大,威胁北方边境。 现在高句丽和百济无事大唐的警告,攻打新罗国,必然会成为大患。 咱们不能再犯薛延陀那样的错误,必须给高句丽和百济教训。 就在双方打嘴仗的时候,李世民却突然打着巡视地方的名义再次离开了长安。 众人都非常惊讶。 这种关键时刻皇帝怎么离京了?这仗到底还打不打了? 没有人能摸透皇帝的意思,不论是反对的还是支持的,都暂时偃旗息鼓。 打不打仗其实和陈景恪关系都不大,他一个医师,这事儿也和他没什么关系。 不过作为穿越者他却知道,这一仗是无法避免的。 原因他也看过许多猜测,比较常见的原因有这么几个: 其一是高句丽向来是中原心腹大患,灭了他是中原历代君主的夙愿,李世民也不能例外。 其二是太子造反,李世民威望受到打击,为了重振声望需要一个强敌磨刀。 其三是想证明大唐比隋朝强,你隋炀帝三征高句丽不但没灭掉对方,还导国家灭亡,我打下来就能证明比你强。 还有一些别的杂七杂八的猜测,不过他认为都不怎么靠谱。 李世民打高句丽的具体原因,恐怕只有他自己知道。 但根据史书记载来推测,大概率是前三种原因的综合。 不过这些并不重要,反正只要知道李世民已经是铁了心要打这一仗,无法避免就行了。 陈景恪对这一战的详细过程并不了解,他知道李世民被一座城给拦住了,一直拖到冬季都没能打下来只能退兵。 这座城叫什么名字在哪里,他都不记得了,就算想提醒李世民都做不到。 关键是,这让他怎么提醒? 难道告诉李世民,你打高句丽要碰壁? 估计秒秒钟会被控制起来,别说娶李明达吃软饭了,能不能活下去都不好说。 所以,还是老老实实的不参与最好。 不过有一说一,李世民离京确实方便了他。 李明达对父亲的感情是很深的,李世民在长安的时候,她几乎每天都会去宫里,有时候一住就是好几天。 他想见一面都难,更别提培养感情了。 李世民离京,她只是偶尔去宫里看一看李治,剩下的时间要么在公主府,要么就是陪着他。 这次也不例外,李世民走后她几乎每天必来一趟百草堂。 陈景恪接诊,她就在一边崇拜的看着,就差高呼六六六了。 他在书房研究医术默写医书,她就在旁边练练字,练习一下绘画技巧。 累了两人就一起闲聊,话题天文地理、诗词歌赋无所不包。 陈景恪毕竟是经过前世信息爆炸时代熏陶的人,耳濡目染见识就非常广博,折服李明达绰绰有余。 感情自然也是一日比一日深。 陈景恪敢保证,现在他主动表白,李明达九成概率会同意。 但他并没有这么做。 就这样挺好的,他很享受这种朦胧的感情。 主要原因是她还太小了,虽然已经决定要当炼金术师吃软饭,可真让他现在就下手还是过不去心里那一关的。 不过他也并不全是在谈情说爱,趁着这段时间,对李明达的身体情况进行了不间断的检测。 建立了更加详细的个人档案。 对她的病情有了更加细致的了解之后,就开始琢磨着怎么用药。 黄芩,就是这次用药的核心。 甚至肉苁蓉、紫河车之类的名贵药材,都只能作为它的辅药。 陈景恪没有使用现成的药方,而是自己研究出来的新药方。 这里要感谢姜子安家传的《耳目精要》,为他打开了医理的大门。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他前世今生学过的医理方面知识,迅速的融汇在一起,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系统。 再加上他的海量医学知识作为养料,更是形成了一套更加独特的医理理解。 这套理解既不同于传统中医医理,和现代西方医学那一套理论也有着很大差异,更像是古医学和现代医学的结合体。 当然,要说他现在就能把古医理和现代医学结合,形成属于自己的理论体系,有些太夸张了。 只能说他已经踏上了这条路,以后只需要慢慢完善,总有一天他能完成前世无数中医师最大的那个遗憾。 不过,靠着全新的医理知识,又有无数医书里面的经典方剂做参考。 针对李明达的身体状况,配置只适用于她一人的药方,并不是什么难事。 事实上,对于掌握了医理的中医来说,按照病人的身体状况,配置只适用于他本人的药方并不难。 为啥医师从来不避讳给人开药方?难道他们就不怕这个药方被泄露出去吗? 事实是,确实不怕。 因为他们开的药方,就只适用于眼前这个病人。其他人吃了也没用,甚至会伤害身体。 所以中医才有千人千方之说。 但事无绝对,中医依然有大量经典成方存在。 这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