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御下之法(2 / 3)
,我保证让你有所获。再说了,京城勋贵这么多,一家一千两银子,我怎么可能能够全部买下,只宽限答应这一次如何。” 都快要走到房门之前了,沐琮仍然絮絮叨叨地说个不停,朱见济装着被他烦得受不了的样子,道:“行了,就依你,先把钱凑上来再说。奔波数日我也乏了,不要再闹了。” 沐琮开心地跳了起来,朱见济也开心地进入了梦乡。 要说沐家一口气出这么多银两,值得吗?朱见济不想回答这个问题,沐家愿意出就让他去出呗,他认为人情更加重要,朱见济就给他这个做人情的机会。 另一方面,若是打击面过广,勋贵们宁愿到朱祁玉面前哭穷也不愿意赈济孤儿,朱见济到时候也下不来台,让沐家做这个人情,并不是坏事。沐琮为东宫伴学,妥妥的太子党,受沐家恩情和受东宫恩情有什么区别。 次日,朱见济上书言事,并请求拨发皇陵沿边土地供孤儿居住,待四海升平、国富民足之日,再将占用皇陵土地归还,如此民乐而祖宁,两不相害。 唐氏说她会帮助朱见济说话,讨要土地,朱见济自然是相信的。但是该要自己出面还是要自己出面,能不能成功就需要唐氏出一份心力了。 奏疏送上去之后,朱见济没有要户部或者内库出钱,想来问题不大,没有人愿意冒着为百姓唾骂的可能拒绝。 所以,东宫差使已经出发前往各大勋贵家,让他们发发善心,可怜可怜京城的孤儿们,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积攒一些阴德。 此外,王义等人也已经开始在京城各条道路上敲锣打鼓,推广这一消息。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 至于沐琮那边是如何与各大勋贵家交流的,朱见济不去管,最后只要银两送过来,朱见济才不管他们是如何交流的。 朱见济自己这些天则是在东宫内学习,上书结束之后就不再理会外界诸事,一切自然会按照他预计的那般前进。 在朱见济收纳京城孤儿的时候,朝廷有两件事值得一提。一件是朱祁玉痛骂甘肃总兵官妄开边衅,一件是拒绝下调处州矿税。 两件事看起来没有什么交集,其实都与当今财政危机密切相关。 先说第一件,话说草原上,也先死后各部纷争不断,危机外溢,不少部落请求归附,但也有部落假借投降之名,行抢掠之实。朱祁玉之前下令明军不得出塞北伐,但是留了一个口子,就是当敌人迫近边塞后,准许出城赶走。 这一次甘肃总兵官被骂,就是因为他钻了空子,借出城追击之名,行北伐之实。事实上,这些年九边将领都是这么干的,屡有斩获,朱祁玉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但是这次甘肃总兵官敌人没有杀几个,明军反而折损不少。 具体情况见下,我们从中也能够一窥也先死后朱祁玉的边防态度。 朱祁玉敕甘肃总兵官、都督佥事雷通等曰:“边将受朝廷重寄,当以恤兵保境为心,贪功失利为戒。且二虏仇杀,如两虎相斗,观者当防其冲突,防之不谨必为所伤,况可远出以犯其穷蹙乎?近御史劾奏尔等轻调军马,远涉穷荒,追擒败虏。孤军几为所陷,斩获才数孽,而自损动过百人,其挫威误事如此!论法当处以重罪,但念边方用人,姑从宽宥。尔等自今痛改前非,其重慎之。” 从中可见,朱祁玉的态度是坐山观虎斗,减少明军对其干预,以免两家合力来进攻明朝。但是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方面的解读,那就是也先死后瓦剌分裂,原先瓦剌对鞑靼的优势地位不再,他们退守祖地,鞑靼渐趋强势。以中原王朝对草原一贯扶弱抑强的政策,这个时候不仅不应该进攻瓦剌,反而该给予他们喘息之机,必要时刻甚至该资助瓦剌。 朱祁玉如何想的不知道,看下一件事,拒绝下调处州矿税。 搞懂这件事之前需要明白背景——处州之乱,名称有很多,如浙闽民乱,浙闽矿乱等。看名字就知道,是浙江和福建的农民起义,在浙江处州爆发,随即波及至两省之地。 说起来,浙闽民乱早在土木堡之变前一年就已经爆发,但是在土木堡之变的掩盖下,后世之人少有知晓者。事实上,就中国史与世界史的意义而言,这场动乱意义重大,特别是于白银货币化而言。 浙闽交界之地有银矿,洪武年间任百姓自行开采,收两成的税。随后不断增加,永乐皇帝收三成,等朱祁镇继位之后,增加到四成,即便是如此,朱祁镇仍然不满足,将百姓开采的矿场收归国有。 朱祁镇为什么要收处州银矿,直接原因就是土地兼并,财政收入下降,需要开源,之前在土地兼并那里分析过。但是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朱祁镇在位时期,首次开启了两税折银征收,就是之后张居正的一条鞭法,没有想到吧。 税收折银,省却了许多折变的过程,大大减少王朝收税的成本,是一大进步。但是问题在于,折银,至少要有银子吧。因为政策推行,官方和民间对银子的需求大幅度增加,银价随之大幅上涨,大明陷入了通货紧缩的状态。 银矿重要性随之上升,朱祁镇收归国有没有什么好说的。但是很显然这个交接的过程中出现了一点问题,没有给百姓以足够的补偿,民乱不可阻挡地发生了。 造反的人换了一批又一批,从1448年一直到1456年,反正没有停下来过。 先前,镇守处州、浙江都指挥王瑛上书奏事,“处州银场利害有二,曰岁办,曰闸办。岁办者,洪武中,原额本府每岁一次送纳,不及三千两,于民有利而无害。闸办者,永乐、
↑返回顶部↑